古代如何进行阅兵
2019-09-10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39期
在即将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中,大阅兵是备受期待的一项。阅兵是国家对武装力量进行检阅的仪式,自古就有。
从《周礼》《礼记》等先秦典籍中可以看出,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阅兵仪式的雏形。武王伐纣之前,曾经在今河南孟津组织军事演习,吸引了多个诸侯国加盟,为伐纣做准备,史上称其为“孟津观兵”,这是历史上比较早的规模较大的阅兵之一。
到了春秋时期,阅兵活动开始频繁起来,只是阅兵的形式是以打猎方式进行。军队列好阵势,最高统治者或长官在阵前先用弓箭射猎禽兽,然后检阅部队。检阅步兵每年一次稱作“搜”,检阅战车三年一次称“大阅”,检阅步兵和战车五年一次称“大搜”。
到了唐代,阅兵成为军队训练的重要形式,几乎每年秋季都会举行阅兵仪式。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不久,就调动二十万人马集结于骊山脚下,举行阅兵活动。这次受阅军队众多,声势浩大,旌旗连亘五十余里。
在中国古代的历次阅兵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九年的那次规模多达十万人的大阅兵,曾经“惊艳”过世界。永乐十八年,明朝曾经派使臣出访过的二十多个中西亚国家的使团回访中国。次年三月,明成祖在北京以北的怀来举办大规模“狩猎”活动,邀请各国使团前往观览。参阅军队约十万人,其中的精锐部队“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等相继表演了明军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尤其是“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了火龙枪(骑兵专用火枪)、一窝蜂(火箭炮)、火龙车(火焰喷射器)等诸多“高科技”武器,让各国使臣大开眼界。
这次阅兵还客观帮助了郑和远航——观览阅兵的埃及使臣回国后,埃及随即解除了在红海对东方商船的禁令,而此后最后一次下西洋的郑和也终于抵达红海沿岸。
(摘自《济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