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能力提升视阈下大学生专业认知教育实践研究

2019-09-10黄宇鹏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提升策略

黄宇鹏

【摘 要】 加强大学生职业能力教育,有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以福建某高校所属的6个学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发现专业认知教育存在专业选择不合理,个体学习能力及素质较弱,因就业环境变化对就业前景失望,学生对教师信赖度较低,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以及社团活动缺乏对专业认知教育认知,学生实习实践效果不理想等方面的问题,建议:有效提升学生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采用适当的专业识别和指导方法,注重客观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魅力”作用,用“三心”影响学生,全面提高大学生认知教育水平。

【关键词】 职业能力;提升;专业认知教育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19)04-0060-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学生成长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是高校的主要目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的专业化也越來越细化。但是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如高校扩招造成的大学生人数增多,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职业能力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等问题。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

推动认知教育,帮助学生在其成长层面的职业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继而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更具岗位竞争力。在此诉求下,将具体通过调查问卷获取问题,再结合问题的分析取得成因,继而就成因的解决为教育领域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为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福建某高校基于学生成长的职业能力专业认知教育实践进行实例验证分析,本研究分为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随机抽取福建某高校6个学院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干部进行访谈,了解不同人群对专业认知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作用、现状和问题的认识;第二阶段,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问卷主要以选择题类型为主,目的是对访谈阶段筛选出来的学院专业认知教育的现状、采取的措施、成效、存在的问题等关键信息进行获取;第三阶段是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筛选,剔除无效的或者不完整的问卷,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三)调查对象和类别

本次问卷调查历时1个月,在福建某高校所属的6个学院中进行,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651份,其中学生问卷593份,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及学生干部58份。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四)调查内容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分为学生专业认知教育的现状及特点、影响因素、教育实践活动等几个方面:第一,认知教育的现状及特点。主要是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专业认知现状和特点,了解专业认同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第二,影响因素。主要从专业选择、社会因素、高校因素、个体因素等方面来获取影响学生专业认知教育的因素;第三,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从社团迎新活动、课程改进、教师改进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福建某高校所属的6个学院为调查研究发现,专业认知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这些短板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认知教育的发展,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自然不能很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因此,必须在找出“短板”的情况下,为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奠定基础。

(一)专业选择不合理,个体学习能力及素质较弱

在专业选拔过程中,大学生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首先,在选择专业时,更多的是考虑未来的就业前景,而不是基于对专业和个人学习兴趣的正确理解。由于专业与未来就业密切相关,大学生及其父母的选择往往受到专业社会认可程度的影响。其次,学生和家长缺乏对专业的正确理解,误解专业的真实学习内容,以及专业适应的具体就业岗位。第三,由于高考成绩相对较低,盲目接受专业调整,没有全面、正确地了解可能被录取为冷门专业的心理准备。有的甚至想当然地认为可以任意辅修其他专业。

此外,个体学习能力及素质较弱。自学态度不正确或学习习惯不好,对专业缺乏了解,对专业没有积极的认识意图和行动,自身定位不准确,对市场的理解不充分,心理调节不力等等。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学习、就业和生活,最终导致了恶性循环。

(二)因就业环境变化对就业前景失望,学生对教师信赖度较低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社会价值受到了强烈的影响,某些功利主义盛行。因此,人们倾向于根据专业就业难度,工作稳定性和社会地位认同来评价专业素质。对特定职业的公众舆论的评价或多或少地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负面影响。一些行业残酷就业形势的现实已成为学生可见的“专业前景”。因此,一些大学生对他们专业的发展前景感到失望,导致他们厌恶甚至厌倦了自己的专业。

此外,学生对教师信赖度较低。教师的行为对于学生的专业认知具有重要影响。然而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教师的信赖度并不高,并且普遍存在隔阂,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见图1)。而因为学生不信赖教师,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效果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继而影响到基于学生成长的职业能力专业认知教育的实现。

(三)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高校特别是新建院校的人才培养应注重“技能培训和工作要求”,构建“专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配套课程体系。遵循进步能力的特点,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岗位为重点,突出专业需求构建课程内容结构和教学设计灵活,体现学生专业成长的逻辑,遵循人才的逐步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然而,结构的完整并不意味着实施成果能够尽如人意。从学生到学徒的转变原本可以通过一年时间来实现。但是,其课程设置上,大一确保大量基础课程,以至于导致整体培养工作的滞后。

另外,从问卷调查来看,该校2017-2018学年学生认为课程教学“专业基础课内容充实”“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以及有利于“拓宽知识面”的比例相对较高(均为90%),认为“注重公共基础知识教育”的比例相对较低(80%)。可见在具体实施教育过程中,对于基于学生成长的职业能力专业认知的教育实践工作并不完善。

最后,课程内容较多且复杂导致学生无法适应。高校大学生面临中国高考制度、高校严苛的专业制度、社会压力(例如低社会认可、就业困难和工作选择限制、低就业福利)、人才培养目标与自身定位的冲突、学习任务繁重等等问题。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验证,导致了理论课程设置过于紧张,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见图2)。

(四)社团活动缺乏对专业认知教育认知,学生实习实践效果不理想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入社团能够促使新生尽快融入学校生活,特别是加入与专业相似的社团,能够得到学长们的经验传授,在专业认知方面少走弯路,加强对于专业的认同,增强专业的归属感。以福建某高校为例,学校非常重视社团活动,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也加强了对于新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宣传。然而,分析图3可以发现,学校开办的社团中,仅有18%与专业认知教育相关,且该部分内容却只是涉及较少的职业能力。

此外,学生实习实践成果并不理想。學校与社会之间存在差距,其运作规则和社会运作规则也大不相同。这种环境的孤立往往使得“象牙塔”中的大学生的观点趋于简单、片面和理想化。有些企业对相应的毕业生表示漠不关心。在选拔和聘用大学毕业生时,他们往往优先考虑参加社会实践并在相同条件下具有一定组织管理技能的毕业生。这要求大学生在就业前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能力。然而调查结果却显示,学生的实践和实习满意度并不高,其中大一和大二学生的调查结果均低于70%(见图4)。

三、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的问题归因

根据上面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存在的专业选择不合理、个体学习能力及素质较弱、因就业环境变化对就业前景失望、学生对教师信赖度较低、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以及社团活动缺乏对专业认知教育认知、学生实习实践效果不理想等现实问题,深入分析存在的原因,为提出科学合理建议打好铺垫。

(一)学生层面的问题

1.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被调查对象中的学生主体,存在自学态度不正确及学习习惯不好的严重问题。同时缺乏对专业了解,甚至对专业没有积极的认识意图和行动。而在自身认知上,存在定位不准确、对市场的理解不充分,以及心理素质严重不足等等问题。其学习上的问题,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能力,继而影响到其基于职业能力的专业认知水平。

2.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有限

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形成人云亦云的思维模式,对于专业就业难度、工作稳定性和社会地位认同来评价专业素质。继而产生基于所学专业的特定职业评价的负面性。而对于本专业的认知能力,不仅会影响到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专业知识的积累,也将阻碍自身在职业能力构件上的效率。该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发展。

3.学生缺乏对自身职业的规划意识

由于学生社会活动的不足,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自身专业在未来职业中的特征,以及职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力。在此背景下,又存在着社会因素对于学生的影响,继而导致学生在职业规划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同时,一些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也养成了居安思危的习惯,继而削弱了对自身职业规划的意识。

(二)学校层面的问题

1.对学生培养的专业识别存在不足

在调查和访谈结果方面可以明确发现,被调查对象对于学生专业度的识别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其多少以课本内容为主导,强行契合社会岗位的诉求。而未考虑到学生未来发展的根本,是在于其能否符合岗位,而并非岗位符合学生的需求。所以,在现有的专业识别下,即使提升了学生在职业能力上的专业认知水平,也无法保证学生未来在社会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2.对学生培养的指导方法存在不足

在指导方式上,一方面可以发现缺乏实践的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成果并不理想。导致对于岗位缺乏有效的了解,其认知水平也难以符合现实环境的诉求;另一方面则是培养手段本身存在问题,其目前课程体系的构建仍旧不够完善,再结合教师本身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环境也不了解,所以根本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指导。

3.教师个体“魅力”不足影响教学成果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类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的体系,交往是人与人关系的本质。而学生对于教师缺乏信赖感,无疑会降低“交往”的质量,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达成理想的教学成果。

四、福建某高校提升专业认知教育的建议

通过对福建某高校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在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从学生、教师等两个主体出发,系统加强专业认知教育建设,全面提升专业认知教育水平。

(一)有效提升学生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纠正心理,合理定位学习目标

学生在入学之初,大部分对所学的专业知之甚少,即使有些了解也不够深入。因此有必要引导大学生客观地理解和接受本专业,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规划,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热门”和“冷门”专业,认识到任何专业只要下功夫进行学习,做到“精”“专”,就能够有所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建设,使其能够应对知识的学习,要结合具体的案例,通过案例去引导学生如何去面对失败、挫折,更能从专业发展、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定位学习目标,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加强实践技能建设,更好激发学生潜能。

2.引导学生主动充分了解专业,明确职业发展道路

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掌握专业结构、学科结构、发展历史、理论动态和专业研究前沿。教师应将专业认知的指导教育纳入专业课程学习、专业实习、课余生活和娱乐,并应贯穿整个大学阶段。比如定期邀请业内不同职位的在职人员、以前的毕业生等开展特别系列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或者将专业理解的渠道扩展到课堂学习之外,鼓励学生加强与专业从业者的沟通。通过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专业,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关注、喜爱本专业,这更利于激发学生从事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其今后走上职业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3.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的职业规划,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首先,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客观地了解这个专业,了解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并分析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并用它来确定学习目标和职业设计。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差异化指导。例如,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专业相关从业人员的总体晋升制度和路线,并提供适合个别学生发展的路径建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文化传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职业性别取向等。其次,学生职业规划建设要符合学生实际,学生要善于从自身专业能力建设情况出发,结合自身的专业理想,然后制定出的职业规划才能接地气,才能利于学生职业发展,为此,既要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当前的职业规划发展情况,也要让学生通过面对面的指导,让学生能沿着正确的职业方向前进,这样才利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二)采用适当的专业识别和指导方法,注重客观指导

对于专业情况,学校和教师应该进行客观的指导。不夸大专业现实,也不隐瞒专业存在的问题,而是從客观的态度,避免想要达到某种效果而刻意扭曲专业事实。比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刻意夸大专业的就业情况,或者为了促使学生专心学习,强调本专业的就业困难,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够毕业之后找到好工作等等。这些扭曲的宣传都会导致学生对本专业产生错误的认知,误导学生的行为。因此,对于专业的宣传和认知教育必须客观,但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魅力”作用,用“三心”影响学生

老师的“魅力”源于良好的人文修养、优雅的言行和广博的知识。因此,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扩大知识面,积极学习教育、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沟通和教育技能。事实上,教师这种无形的“示范效应”间接地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另外,专业教师必须有“三心”,即热情、责任和爱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影响。以热情的工作态度鼓励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并用爱来影响和感染学生。由此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发展来讲,能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既要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更要关注学生能注重专业素养建设,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理论更好指导实践,同时,依托实践也能更好深化对理论认知,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全新.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探索[J].南方农机,2019(1):7-8.

[2]刘彦珍,杨卫军.地方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1):98-99.

[3]王小云,吴钟鸣.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课程建设研究——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67-70.

[4]王国玲.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分析高校职业规划课程的改革思路[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12):187-188.

[5]周静,张辉.应用型高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内涵、意义及培育路径研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9):61-65.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提升策略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