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10成坤
成坤
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同时小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为此,我备课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了解,把握教学重点,将教学活动与生活情境进行有机融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应用生活情境呢?
一、科学选择,引起兴趣
情境应尽可能接近学生的经验,能引起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因此,如果把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纳入到课堂中来,都会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与其产生共鸣。那些抽象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如果借助于生活时间这个直观教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要求情境尽可能接近学生的经验,才能让人人参与数学学习,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比如在为学生讲授“加法计算”的时候,教师如果只是对数字计算进行简单的讲解,学生就很难快速掌握。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我们班级中有五名同学学习过唱歌,三名同学学习过绘画,那么会唱歌和会画画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呀?利用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加法计算融入其中,这样的方式会使数学知识的传授更加生活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特点鲜明,易提问题
情境要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学生能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如:这次培训中专家讲座中,用数学知识是怎样表现四季和温度的不同的变化的呢?老师的情境创设从不同角度,用各个学科的独有的方式来描述春夏秋冬,创设了不同学科描述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方式,突出了学科的特点。最后引出了数学折线统计图的方式来描述四季,从而开始了“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如何分析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对于数学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而学生在应用提供的信息很自然解决实际问题。
三、勇于挑战,发展思维
情境应当有挑战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是多样化的。我国传统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只重视训练学生解答已经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按一定的解题模式去反复强化训练,而忽视了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去探索解决非常规问题,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條件。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创设一个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深入的思考数学,促进学生数学修养的提高,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问题。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情境尽可能的是现实的,能让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的价值。例如,在平均数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求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引入新课时,我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期中考试结束后,老师想比较一下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情绪高涨,踊跃发言。有的说比最高分,有的说比最低分,也有的说比分数总和,还有的说比平均分,等等多种分法。经过比较,大家发现,不论是比最高分、最低分,还是总分,都不够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能代表全班同学的一般情况,只有比较平均分比较合理。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为此教师就应该科学的选择生活情境,让生活情境更具探究意义,同时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沟通,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