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至近代版本学中的科技文化看今后的家族图书馆
2019-09-10高田
摘 要:清至近代由刻板到石印、影印、铅印、排印印制技术的发展,扩展了文献传播的时空,促进了知识的普及。这其中家族版本学起到了关键作用,以家学方式培养出的家族成员的学习与接受能力,可以将家族的学术文献变为大众的普及读物。在这个意义上,有着家族图书馆的作用。其影响力一直到现在的数字语言版本。而在自然语言与数字语言发生矛盾,以新的工具让自然语言代替数字语言时,家族图书馆可以整合文献资源,实现大众的自然状态阅读。
关键词:普及;简单;快捷
清代文献的传播,在清末道光鸦片战争以前主要是以刻本的形式,木板雕刻的技术是依据。这需要熟练的人工技艺,耗费颇多的人力、物力与时间。而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西方科技的涌入,也带来了文献传播的新技术,如石印、影印、铅印、排印。由刻到印,节省了时间,最重要的是不需要对人工有太高的要求,一般人都可以很快学会印制技术。所以出版的的成本大大降低,一些在刻板时只能用于少数人治学之用的文献,此时可以大量印制,普遍发行,成为普通人的读物,将之前的学术变为普及的知识,无疑提高了大众的文化素质。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家族版本学。技术的发展,最直接、也是最快回应的是家族文献传播方式的变化。以前的家刻本,迅速转变为印制本。在速度提升的同时,是版本质量的不断提高。因为家族版本学家们之前习惯于刻本的出版,拥有精良的刻板技术,在面对易于掌握的印制技术时,当然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并应用,自然所印文献的质量也是有保证的。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族版本学以家学的方式延续,为了其不断而续的发展,家族成员从小培养成继承家学的责任心,以及与之相当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适应能力。故而在新的出版技术出现时,最敏锐的回应者是他们。家族版本学的新变是出版技术发展与普及的基础。家族成员在家族中习得的学习能力,让其可以迅速适应变化,将之前的学术文献变为大众的普及读物,促进其在全社会的传播。
由清到近代,出版的一次性刻板,到印制技术的无限制复制,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知识习得与传播方式,以至生活方式,主要的倾向是简单、快捷。而现代的版本学发展仍是这一倾向的延续,当然出版技术新变出的数字语言版本,不是近代的印制技术可以比拟,但是给大众的阅读,直至生活方式带来的简单、快捷的变化,是一致的。现在的人们在享受着数字版本文献的便利时,轻松的学到知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即数字语言与自然语言的不一致,自然语言要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语言,成为知识迅速普及与习得的障碍。为了使大众的阅读可以继续沿着简单、快捷的方向前进,必须解决这一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的将是阅读方式、阅读环境的变化,可以预想家族图书馆是清至近代家族版本学沿着简单、快捷方向而来的新变。
一、版本技术的启示
版本技术的变化与发展通过文献传播与阅读方式的转变,回应着社会秩序的变化。所以版本技术的作用在变,意义在变。清代的版本主要是刻本,一次性木板雕刻正像封建经济的秩序一样整齐划一。木板的厚重与精良回应着封建秩序所要求的正统,刻工一笔一画雕刻的工整正是其体现。而家族版本学又是这正统的集中表现者。家族版本是由家族成员代代相继的延续,所以会培养成保存家集版本的责任意识,以刊刻前辈家集,并保存雕板,流传下去来体现。如(清)黄钺增注证讹《昌黎先生诗增注证讹十一卷》,是由其子黄中民校订、刻板的。[1]这刻板从黄中民开始,代代相传,视为家学的承载物。所以家族版本学们历来重视刻板的精良,以其为家学正统的表现。家学的正统是封建秩序正统的基础与保证。正是一个个的家族版本学的严谨承续,才有了整个社会文献传播的秩序。家族版本学首先是保证家族内部家学的传播与延续,家族成员可以获得基本的知识,并习得学习的能力。之后通过家族之间的交流,实现家学的交换与融合,结果是各个家族的成员将家族内部的学识变为超越家族界限的社会性知识,为大众所共有。刻板的承载性正是通过将家学在承续中由内部向外部扩展发挥作用,此即封建正统秩序的维系。而社会秩序不可能一成不变,是要不断新变,才有进步、发展。这又是由技术的变化首发的,版本技术的转变正是集中表现。
于是到了近代,封建的解體,统一秩序的打乱,在版本学上的体现,是由清代一致的刻板到石印、影印、铅印、排印各种印制技术的出现。版本技术的多样化映证着近代在统一社会制度建立之前的过渡性社会形态,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多种可能性,需要的是作出正确的选择。处在这样的形态中的大众,怎么获取知识呢?当然最有效的方法是普及的方式。印制技术虽然多种多样,但简单、快捷的方向是一致的,这无疑有利于普及。而有着承续传统的家族版本学培养出的具有较强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家族成员们有力回应着版本技术的新变。他们快速、正确的接受、使用各种印制技术,顺利的将家学转化为外部的社会性普及知识。如仁和吴氏在民国间影印日本五山仿元至大本,(元)元好问辑,《中州乐府》,即可见吴氏凭借其较强的接受能力,运用新技术将本是少数人掌握的治学文献变为大众阅读的普及文献。家族版本学在知识的社会普及中功不可没,其家族的组织给予知识的习得以组织性的外部条件保证。家族成员通过承续家学获得知识与学习能力,并通过便捷的印制技术将家族文献推广到全社会,变为大众的普遍知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家族版本学的承续与外化即是承担着图书馆的作用,利用版本技术向着简单、快捷发展,快速的将家族文献变为大量的知识普及文献。而家族成员从家族习得的学习能力可以将这些文献广泛的传播。且正是凭借这两种因素对于版本技术新变的利用,改变了大众的阅读方式。由清代的刻本一致性的阅读,到近代多种版本形式的普及性阅读。
二、家族图书馆趋向
现在的版本形式主要是数字语言的电子版,和印制的纸本比起来,除了省去纸张的成本外,网上的自由传递,让人们易于获取所需。但同时出现了问题,面对大量未经整理的信息,人们应接不暇,使其不能循序渐进的获得阶段性上升的知识,容易打乱知识结构,影响本人知识体系的建构。而且自然语言必须转化为数字语言,这样的转化环节是因为计算机的识别限制,所以人们的阅读要依赖计算机来完成。在计算机上的阅读有很多弊端。首先是电子文献的阅读容易造成误读,不如纸本阅读准确。另外计算机的辐射会造成眼睛疲劳,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数字语言的计算机阅读因为与自然语言的不一致,使人们的阅读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是人为构成的数字阅读,影响了人们本有的思维方式下的阅读,可能会人为改变思维方式的自然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危害是不小的。所以自然语言版本代替数字语言版本,省去自然语言到数字语言的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首先是数字语言资源的平面式扩张,造成人们知识接受的无秩序,影响学校教育的知识体系建构。这可以从上述家族版本学对于大众知识获得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启示,利用家族图书馆来弥补数字资源带来的知识无序。每个人首先是在家庭中成长的,从父母那里习得学习、接受能力,家庭教育是学制教育的辅助。面对数字语言资源辅天盖地的袭来,家庭起到过滤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建立家族图书馆。家族以家学的形式将外部的数字语言资源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成为家族成员可以以家族特色进行接受的知识,这样就保证了稳固的知识结构。而家学的代代相承,使知识结构的家族特征长久保持,提高识别力,有序的接受外部资源,再以家学的形式进行整合,增益学制教育的知识结构,同时将整合过的资源通过各个家族图书馆之间的交换,普及开来。
家族图书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在约束知识体系的同时,通过约束家族成员的行为意识,来影响其正确的文化素质提高方向。家族图书馆以家学形式不仅影响家族成员的知识结构,还家族精神影响其思想意识,使其以具有家族特征的知识结构来完备思维方式,呈现出标志着家族特色的行为。所以知识结构可以称之为外部规范,行为意识可视之为内部支柱。获得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的最终目的在于思想意识的转变,思维方式的发展,而家族图书馆促成的家族成员的知识结构,只在维系其思想意识的家族特色,然后付诸行为,实现实践的有序进行,并向前发展。家族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又会使这各具家族特色的有序性相互交换,融合成整个社会实践的有序性,即社会的前进方向。
自然語言版本问题的解决,家族图书馆也是关键。自然语言可以省去计算机的识别环节,用另外一种工具代替,工具的变化将彻底改变数字语言的阅读方式,人们不再为误读而烦恼,不再担心身体健康。自然语言可以实现自然状态的阅读,从而使人们的思维意识以至行为方式都可以自然发展,不失去正确的方向。家族图书馆作为整个社会知识习得的基础,当然要承担起这个责任。代代相承的教育是最自然的教育,所以以自然语言形式承载的家学可以保证家族成员在自然的状态下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思维方式的自然变化,并有进步的方向。这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是自然状态的阅读,有利于读者轻松、自由的随思维的游走理解与吸收所阅读的内容,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并促使思维方式的转变与提升。而家学又约束了其家族的特征,不同家族图书馆之间的交换,将具有不同家族特征的思想意识相互融合,从而实现整个社会思维意识的新变与发展,最终是社会行为实践的前进。
参考文献:
[1](清)黄钺增注证讹,男黄中民校刊.昌黎先生诗增注证讹十一卷[M].道光戊申年(1848)广陵二西堂刻本
[2](元)元好问,辑.中州乐府[M].仁和吴氏民国间影印日本五山仿元至大本
[3](民国)萧一山,著.清代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民国)王金绂,著.近代中国地理志近代中国地理志中国经济地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
[5](民国)郭湛波,著.民国丛书第一编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9
作者简介:高田(1978-),女,汉族,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博士,研究方向,古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