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与实践路径探究

2019-09-10王皓宇张江勇宋晓璐

小城镇建设 2019年4期

王皓宇 张江勇 宋晓璐

摘要:特色小鎮建设已在我国全面推广,文章总结归纳出了一类具有相似特征的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以基础农业和生态环境作为资源本底,发展农业及农业特色旅游。现阶段,我国对于镇村农旅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单向发展模式,内容不完善,出现了诸多问题,对于创建农旅综合发展平台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少。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的建设研究可充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探究发展瓶颈,总结出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镇村互动、产镇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资源整合、差异发展的综合发展模式,形成特色城镇、农业人口、农旅产业、农旅文化等功能有机融合的空间发展载体和平台,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并进一步以赣州市江口果蔬小镇规划为例,通过方案的研究为同类型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及农旅村镇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农旅产业;农旅融合发展;江口果蔬小镇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4.00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4-0051-09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Practice Path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based Characteristics Town: A Case Study of Ganzhou Jiangkou Fruit and Vegetable Town’s Planning

WANG Haoyu, ZHANG Jiangyong, SONG Xiaolu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has been fully promoted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summarizes a kind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 characteristic towns with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nd uses basic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the resource background to develop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tourism.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the towns and villages mainly focuses on the one-way development model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The content is not perfect, 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research content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agricultural tourism.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 characteristic towns can fully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bottleneck of development, and summariz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owns and villages,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owns, the promotion of rural tourism, the strengthening of agriculture by tourism,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ces. We will form spatial development vectors and platforms that integrate the functions of cities, towns, agricultural populations, agro-tourism industries, and agro-tourism culture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oreover, taking the planning of fruit and vegetable town of Jiangkou, Gan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e research of the plan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me type of rural and tourist resource-type characteristic town.

[Keywords] agri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based characteristics town; agri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gri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Jiangkou fruit and vegetable town

引言

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当今农旅资源型镇村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了对农业旅游的相关研究。相较于国内,国外对于村镇农旅融合发展的研究较为成熟,然而由于国情及发展状况的不同,国外的发展模式不能照搬照用,在我国需要重新探索农旅融合发展的新道路。翻阅国内大量文献,现阶段我国对于镇村农旅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单向发展模式,对于创建综合型农旅发展平台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少。在现有研究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包括:缺少统筹规划,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不明确,在发展过程中容易与初衷形成偏差;农旅融合规划中对基础农业重视不够,发展不全面;旅游产品缺乏独特性,对于项目地文化、民俗挖掘不到位,同质化严重;对现有资源利用不到位,资源利用与主题结合不够,与整体环境相悖;产业发展模式不明确,出现资金和实际操作问题等。

2016年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特色小镇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提出新要求,本研究吸取现阶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乡村振兴建设等的经验与不足,首次提出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这一概念:即以基础农业和生态环境作为资源本底,发展农业及农业特色旅游的一类具有相似特征的特色小镇类型,并探讨其发展模式,以赣州市江口果蔬小镇规划为例,对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的具体实践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1 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研究背景

探究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与建设路径,关键在于厘清“农旅”“资源”和“特色小鎮”等在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中的内涵、功能定位与发展策略。前人关于特色小镇、农旅融合等上述分项主题开展了众多研究。施益军等提出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模式包括以观光采摘为特色的规模化田园农业,以科技观光为引导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以休闲度假为主导的农业综合体,以科普教育为特色的农业科善博览园,以农业农村相融合的特色农业村镇[1]。唐承财等提出了乡村旅游中的农旅模式、文旅模式和食旅模式[2]。付晓东等基于根植性视角,提出我国特色小镇的特色形成与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资本基础和市场需求偏好等模式;其中自然禀赋模式中,主导产业的发展既要利用资源优势,又要做到绿色发展,利用高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3]。余茜等研究以“非镇非区”的创新发展空间平台为基础和以建制镇为基础的农业特色小镇两种发展模式,提出了企业主导的“地产+农业+旅游业”的模式和政府主导的“建制镇+现代农业”的建设模式[4]。

虽然已有模式在指导实际建设中卓有成效,但仍存在两大悬而未决的难题。(1)农旅融合发展模式不完善,对农业本身的重视不足:以农促旅的单向发展仅仅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基础农业本身的发展重视不够,而第一产业仍是大多数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生产力,如何做好基础农业本身的发展,以农为本、归本溯源是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建设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2)农旅发展与整体规划割裂,带动镇村发展动力不足: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以农业基础与环境基础为本,而农旅研究停留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划的阶段,与镇村规划各自为政。

本文关于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研究,本质即是如何根植于自然资源禀赋、强化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借助特色小镇的综合平台、引导产业集聚,以农旅融合为发展方向、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旅新业态,从而实现促进镇村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

2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探究

针对现阶段发展瓶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研究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通过分解梳理“农旅”“资源”和“特色小镇”在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中的本质功能与发展诉求,制定相应发展战略。综合归纳为促进环境、设施与服务共享的镇村互动、产镇融合模式;立足产业根本、注重收益与人气的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农旅融合模式;强调资源根植性与产业化、协调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整合、差异发展等三个研究方向,共同构建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的综合发展模式(见图1)。

2.1镇村互动、产镇融合

为实现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健康和谐发展,解决农旅发展与整体规划割裂的问题,需加强城镇农村的互动连接及农旅产业与特色小镇规划的融合。应明确主题定位,构建品牌体系,谋划空间布局,创建产业发展模式、完善旅游体系建设,形成完整的特色小镇规划发展模式体系。充分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挥鲜明的产业特色、浓厚的农旅底蕴人文、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塑造完善的农业服务设施,集农业与旅游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服务链于一体,形成特色城镇、农业人口、农旅产业、农旅文化等功能有机融合的空间发展载体和平台。

以农业和旅游为纽带协调加强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关系,将农村、城镇、生产、生活四大要素通过特色小镇的综合规划与组织梳理捏合成一个整体。由农村提供农旅发展的资源环境及农业生产区域,促进小镇的经济发展,为镇区创造地域环境价值,提供发展建设基础。镇区提供配套服务,拓展旅游市场类型,促进农业旅游及农村的发展。城镇功能配套服务可吸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与城镇通过农业旅游紧密联系。在产业方面通过特色发展,技术提升,提高产业层次,立足于原有的特色产业基础,着力培育富有特色的主导产业,打造特而强的产业发展核心。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立足本色与特色。强化规划引领,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多元化管理。使产业发展、人居生活与小镇空间和功能结合,实现镇村深度互动,产镇融合的发展思路。

2.2以农促旅、以旅强农

农旅融合发展要充分结合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的自身特点。在自身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农业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经营、农耕文化生活等资源,从原有单一的基础农业逐渐向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方向转变。将传统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以传统的农耕生产为主体,以旅游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农民增收为主线,形成农业旅游相结合的新业态。

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有良好的农业资源本底,不能忽略基础农业本身对于小镇的重要性。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可以更新农场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基础农业仍是发展主体,立根之本,可通过旅游市场的导入带动农业发展,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加农业收入。采用当地农业特色产品与旅游、物流、互联网等相结合的“特色产品+”发展模式。将农业生产、农业景观和农业产品等融入到旅游产品之中,打造具有体验价值的农业生产和产品项目。农业与旅游结合,可同时发展基础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农业、技术农业等四大农业类型。将基础农业打造田园化大地景观,引入经济观赏类作物种植,形成田园基底的同时提高农业收入;科技农业重点扶持上市企业公司,扩大规模和影响力,并带动相应观赏、科普,与第三产业形成联动;观光农业深入挖掘潜力,提高设施水平和接待水平;技术农业建设育苗和种植基地,加强技术水平和苗种质量提升,在区域中实现竞争力提升。四类农业共同发展可拓展旅游市场,促进旅游发展。旅游强调与现有农业基底的体验性融合、与生态环境的结合,建成以农业特色、生态采摘、户外拓展、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旅游线路。以旅游发展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良性循环。

2.3资源整合、差异发展

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独具特色,不仅要在农旅方面做大做强,还应结合当地特有的各式元素,放大自身优势,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农旅发展方面形成差异化开发。可充分发挥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当地特色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与当地的农业特色资源有机结合,以旅游的方式将特色资源串联起来。

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将各项目节点与田园开放空间有机交错布置于山水环境之间,盘活山水生命力。同时将人文资源依附在农业环境当中,提取民居符号,在新建建筑中加以融合体现。整合资源并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小镇特色旅游体系。依托自身资源环境,寻找当地农旅核心特色要素,围绕其整合农旅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保留传统农耕文化,鼓励当地特色民居进行民宿改造,提升接待水平,将当地特有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业旅游相结合。书写当地特色“名片”,用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感染游客,提高农旅影响力。差异化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形成品牌效应。特色小镇品牌的核心在于“特色”,核心特色产业是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优化、人口合理集聚、环境和谐宜居的重要支撑。注重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自身品牌文化价值的培育,将特色小镇发展与品牌建设统一起来,激发小镇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历史传承等方面的根植性和活力,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和小镇精神,构建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品牌文化内核。

2.4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总结

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中应依托自身资源特色,解决农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统筹规划发展,形成完整的规划发展体系。

依据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的特征特点,宜充分协调农旅发展与整体规划之间的衔接关系,加强镇村之间的联系互动,相互合作促进,同时聚焦核心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镇村发展,促进农旅产业与特色小镇发展的有机融合。在农旅发展中关注农业资源本底,以农业基础开发旅游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再以旅游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业发展。在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时刻紧靠“特色”核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特色,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等元素,与农旅结合,打造小镇标识与品牌文化内核。将三大发展思路综合运用于镇村综合服务发展区、生态涵养区、农业生产区、农业旅游景区之中,协调特色小镇整体发展建设,实现镇村互动、产镇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強农;资源整合、差异发展的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综合发展模式,形成特色城镇、农业人口、农旅产业、农旅文化等方面有机融合的空间发展载体和平台,激发农业内生动力,促进消费产业集聚,增强经济社会活力。

3 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实践路径与经验

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可在一定范围内运用参考,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项目情况、发展状况、限制条件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赣州市江口果蔬小镇为典型的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以其规划为例进一步对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3.1分析现状,了解现状特征及发展基础

江口镇隶属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贡江、平江、桃江在境内交汇,俗称“三江口”。本次特色小镇规划将关注点聚焦在平江两岸城镇、村庄用地和农林用地,规划范围总面积为16.73平方公里。场地主要基底由山、江、田、村、城组成,平江河道贯穿规划范围,周边农田水塘遍布,被外围山体包围,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见图2)。规划用地主要集中在平江两岸,平江西岸是以圩镇为主的城镇功能片区及拓展区,平江东岸是以旱塘村、安平村、河埠村为核心的田园村落(见图3)。小镇的主要产业为基础农业,主产甘蔗、葡萄、脐橙、花生和西瓜等各式瓜果蔬菜,产量丰富。小镇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及一定的建设基础,含有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可挖掘的地域文化要素。

江口镇现阶段符合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的发展特征,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可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已探究的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模式进行特色小镇规划。

3.2整合特色资源,明确差异化发展整体思路

3.2.1定位主题,彰显小镇特色

定位鲜明的主题特色可为实现差异化发展提供动力引擎。依据资源环境,现状特征,提炼出小镇的特色要素,以果蔬为核心整合农旅特色资源,促进小镇差异化发展。定位果蔬特色小镇主题为“悠悠江口·新田园”,奉行农耕文化的慢享生活理念,以田园综合体为发展基础,形成集果蔬产业、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田园、新风尚的发展体系。通过包装原乡村落,创建品质旅游,形成新田园风貌,获得功能的全面提升,实现城镇的全方位升级。

3.2.2品牌建设,构建发展平台

品牌体系建设在主题定位的基础上实现特色小镇的差异化。充分发挥资源特色优势,建设条件,提取小镇的要素特征,以资源为基础提炼出小镇“江、田、村、山、城”的五大建设要素,结合果蔬主题,以农旅产业为纽带,依据要素主次程度,以“江、田、村”为发展核心,以“山、城”为辅助,创建“三核两辅”特色品牌体系,共同构建农旅融合发展的平台框架(见图4)。可通过滨江景观环境的塑造,旅游功能的植入,村庄功能的完善,山地景观的丰富,片区功能的完善等拓展资源价值,提升田园基底价值,提升村庄活力、山地活力及镇区城市职能。各色资源整合提炼,农旅产业以五要素为平台融合发展,形成江悠悠、田唯美、村欣荣、山有型、城活力共同促进的发展方向。

3.3谋划空间布局,促进产镇融合发展

3.3.1打造格局,加快镇村互动

以农业和旅游为基础,协调加强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关系。综合考虑功能发展与镇村耦合互动,打造“田园旅游综合片区、文化田园综合片区、高铁休闲服务片区、新镇双创宜居片区、老城综合服务片区”五大片区联动发展的特色格局(见图5)。农村开展田园旅游,提供农旅发展的资源环境,为镇区创造地域环境价值,提供发展建设的基础。在田园旅游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体验,以文化为纽带增强镇村的内部联系、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同时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与外界的连接关系,结合新建高铁开发休闲服务,保持镇村的发展活力。新镇的建设,老城功能的完善,可为农业人口提供所向往的城镇功能配套,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五大片区联动发展可满足社会结构的完整性,以公共服务公平、高效为核心,以外向化、农旅特色产业为支撑,产业经济、社会结构、公共服务等要素相互融合,共享服务加快镇村良性耦合与深度互动。

3.3.2布局产业,实现产镇融合

挖掘特色产业,综合管理布局,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实现产镇良性发展。立足原有特色产业基础,以果蔬种植产业打造特而强的产业发展核心。着力培育乡村现代农业、田园服务产业、休闲旅游产业、双创研发产业、高铁服务产业等富有特色的新型主导产业,以城镇综合产业、文化休闲产业为辅,综合布局管理八大产业类型,与小镇空间,人居生活相结合(见图6)。强化规划引领,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基础,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小镇更新和服务配套,创建特色小镇人居环境。产业布局融合特色小镇居民的就业与居住,实现就业与居住的结构性匹配,提升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最终实现特色小镇、产业与居民三者之间协调发展、产镇融合的小镇良性发展局面。

3.4聚焦农旅特色,优化农旅融合互动发展模式

3.4.1鲜明主题,以农促旅延伸产业链条

围绕果蔬产业主题,将传统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以农业产业提高带动旅游服务发展。将基础农业引入观赏类作物,打造田园化大地景观,提升田园基底价值。培优培强铭宸农业发展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放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科技农业提升,加强科普观光的旅游服务,与第三产业形成联动。提高观光农业设施水平和接待水平,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业促进旅游发展带动农村脱贫致富。推动以果蔬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蔬菜科技产业园和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完善蔬菜、脐橙、太空莲、甜叶菊、葡萄等支柱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行“果蔬+旅游”“果蔬+农业”“果蔬+物流”“果蔬+互联网”等“果蔬+”发展模式,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先导,信贷资金市场化运作为基础,提升农业金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通过互联网改变传统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圈层式外溢,实现平台对平台的管道式传输。通过“果蔬+”的发展模式延伸特色产业链条,以果蔬农业促进旅游发展,实现镇村振兴、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展态势。

3.4.2开发旅游,以旅强农形成良性循环

依托小镇环境资源,大力发展与农业相结合的旅游项目,将江口镇作为赣州高铁经济带上的旅游目的地进行打造。立足地域特点,开发果蔬田园、健康颐养、户外运动等旅游市场,以旅游发展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保障,以旅强农。构建田园休闲游线、文化体验游线、滨江生态游线、红色文化游线等四条游览线路(见图7)。田园旅游作为旅游发展核心,可最直接地促进农耕产业发展。文化体验、滨江生态、红色文化等当地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可丰富旅游业态,做成江口特色旅游名片,提高果蔬小镇的知名度,通过旅游市场的导入提高果蔬产品的知名度,增加農民收入。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将田园装点成旅游度假圣地。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发展以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产业。引进规模较大、综合实力高、带动能力强的服务项目。以观光农业拉动休闲旅游业,以旅游发展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形成农业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业态,以及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良性循环。

4结语

将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运用于赣州市江口果蔬小镇规划实例之中,探索实践路径,证实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具备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农旅资源型特色小镇可充分将农业旅游发展和小镇的整体规划相结合,加强城镇、农村、生产、生活的关联与互动,打造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相互促进发展模式。深度挖掘资源,各类资源与农业旅游相结合,走特色差异化发展之路,增加农民收入,形成特色城镇、农业人口、农旅产业、农旅文化等功能有机融合的空间发展载体和平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同类型特色小镇及农旅村镇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施益军,翟国方,周姝天,等.慢城理念下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南京国际慢城为例[J].世界农业,2017(8):74-82.

[2]唐承财,周悦月,钟林生,等.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北京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生态经济,2017(4):127-132.

[3]付晓东,蒋雅伟.基于根植性视角的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软科学,2017(8):102-111.

[4]余茜,李冬梅.农业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浙江省余杭市春风长乐小镇和陕西省杨凌区五泉镇为例[J].世界农业,2018(2):54-59.

[5]湖北省农垦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调研课题组.湖北农垦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农垦,2018(9):60-62.

[6]廖春苗.生态文明视域下江苏农旅特色小镇创意规划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7):147-148.

[7]李浩然,刘晨宇.“田水绕乡 溱经传承”——曲梁镇溱水田园小镇概念规划解析[J].中外建筑,2018(4):89-93.

[8]吕明伟,任国柱,刘芳.美丽乡村休闲农业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9]王海滔,陈雪,雷诚.苏南城镇产镇融合发展模式及策略研究——以昆山市千灯镇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7(5):82-89.

[10]张鸿雁.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中国名城, 2017(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