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文本标题 培养思维能力
2019-09-10蒋亚芳
蒋亚芳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展现个性的过程。阅读是一个主动的、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创造性地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所以,如何在阅读课中渗透思维能力培养?对阅读文本进行多维度解读、分析,是有效阅读教学的前提。而标题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篇文章的核心。笔者认为,通过解读文本标题引领阅读活动,是激发、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标题解读中的问题
标题与文章的内容密切相关。把握好了标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抓住主题,理清脉络。然而,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在不少英语阅读课中,老师容易忽视标题的重要性,很少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的标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理解。读前准备活动不够充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背景知识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得不到激活,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其次,教师对标题解读的形式单一,停留在表层含义,且活动设计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往往简单地讲解标题,没有设计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预测文章、思考阅读线索和策略、把握篇章结构等一系列思维性活动,阅读活动也会受阻。
标题解读的策略与案例
初步解读标题,启动学生思维 文章的标题往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人教版《英语》五年级和六年级教材中每单元都设有Read and Write部分,该部分是阅读活动,大多数阅读材料都有一个标题。在对标题的初步解读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活动,来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调动学习兴趣。此外,预测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无论预测结果是否准确,预测都能使学生更接近文本主题。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Unit4阅读文本是What a Dream。在阅读文章之前,笔者根据标题提出三个问题:Whose dream is it?What is the dream about?How is the dream?简单的三个Whose/What/How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标题,对文本内容进行初步预测,启动学生的思维。接下来阅读的指向性就更明确,阅读的过程也会更流畅。
利用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 在阅读教学中以标题为中心绘制有关课文内容的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在读前阶段通过教师提问引导,结合已有知识和标题内容进行预测,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内容,尝试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然后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验证,修改和补充,形成更细化的思维导图,为整体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中心提供框架结构支持。笔者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反思发现,以标题为出发点,多角度、多方位的使用思维导图,能够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生成的思维全过程,逐步促进学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Unit6的阅读文本是Robin and the Ant。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标题的关键词:Robin和 the Ant,绘制思维导图的中心,然后提出简单问题:“What happened to them?”引发学生思考,發散学生的思维。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步补充思维导图,使其丰富,展示出文章的结构和细节内容,帮助学生把理清脉络。
体会标题内涵,深刻理解主题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作者是如何在文章中体现的呢?有时我们从标题中就可以确定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态度。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Unit3阅读文本主题是It was a bad day but also a good day。通过对文章标题关键词“good”“bad”的观察和理解,字面意思是这是糟糕的一天,也是美好的一天。接着通过文章的深入学习,结合教师补充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发现本文表现的主题是凡事总有好坏,关键在于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好的标题不仅能概括文章的主题,还能折射出作者的态度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体会标题的内涵,深刻理解文本的主题。对于很多教材中文章的标题,仅仅通过读前预测推理是不能得出文章中心以及作者的态度。所以在读后的阅读升华环节,学生可结合文本和自身生活体验,挖掘标题的深层内涵。
结束语
阅读文本解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阅读教学的层次。而巧用标题导读,设计多层面、多角度的标题探究问题和任务,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策略。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的语言、情感等得到发展,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远振,兰春寿,黄睿.为思而教:英语教育价值取向及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4(4).
[3]杨连瑞.英语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弘毅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