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阳区:以公共图书馆为基础的“城市书房”

2019-09-10刘惠芬

新阅读 2019年4期
关键词:朝阳区全民图书

刘惠芬

朝阳区位于北京市的东部,幅员面积470.8平方公里,是北京市中心城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区,现辖 24个街道办事处,19个地区办事处。朝阳区的人口特点是总量多、增长快、结构复杂。2007年年末,朝阳区常住人口300.1万人,具有北京市户籍的人口为178.4万人,外来人口96.3万人,总量均位居首位,其中常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18.4%,外来人口占全市的比重为22.9%。朝阳区有大量外籍人士、商务人士、文化人士,还有约14.2万名的农民。

朝阳区经济发达,曾是北京市重要的工业基地。2007年,朝陽区第一产业占0.08%,第二产业占15.41%,第三产业达到了84.51%。其中,金融保险、会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占全区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此外,朝阳区对外交往活动频繁,是北京市重要的外事活动区。2017年11月,朝阳区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在北京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朝阳区的目标是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商务中心区、国际科技文化体育交流区、各类国际化社区的承载地,并提升区域文化创新力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塑造创新引领的首都文化窗口区。

在全民阅读活动中,朝阳区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立了以区公共图书馆为基础,通过“城市书房”,多维度地将阅读服务延伸到社区、企业园区、自媒体空间以及医院等不同的公共区域,为公众提供更便利的公益阅读服务。

以公共图书馆为基础,推动全民阅读

朝阳区有新旧两个区图书馆,其中新馆建筑面积14600平方米,此外还有约150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分布于区内各个街头和公共场所,读者用市公共图书馆联合读者卡便可随时借阅,异地还书。馆藏资源已达306余万册,年增图书均在10万册以上。年均接待读者140余万人次,流通图书120余万册次。以区人口300万计(2007年),每年有1/6的公众有公共图书馆的借阅行为。

2010年起,以图书馆为基础的“书香朝阳”全民阅读计划,年均举办各种读书活动300场次以上。近年来,朝阳区实施了“城市书屋”项目,充分利用政府或社会组织公共空间,整合资源、增加必要文化设施,为公众提供更便利的公益阅读服务。在多维度构建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过程中,朝阳区的方法可用“建、管、融、统”等几个方面来概括。

一是建——政府主导,完善设施网络

在政府主导下,以区图书馆为基础,倡导文化事业与产业的融合,并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关系。目前朝阳区已形成区图书馆、基层图书馆(室)、体系外(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图书馆、民办图书馆四级网络服务体系。此外,借助科技推动发展,逐步扩大阅读服务的受众群。

例如,全国首家24小时医院图书馆,2017年年底在北京东区儿童医院开馆,医院里形成“1个图书馆+7个图书角”的阅读空间,每个书架上都整齐地码放青少读物、低幼绘本和家长读物三大类书籍,主要都由区图书馆提供,并配备了图书消毒机和区图书自助借阅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不仅可以缓解家长和孩子因生病治疗产生的焦虑感、痛苦度,也可以让孩子在医院的书屋中,享受安静的阅读时光,从而实现让孩子得到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治愈”。

二是管——针对需求,保障常态运行

区图书馆中心馆与地区级分馆、街乡图书馆之间实现总分馆制管理,2011年地区分馆及街乡图书馆已实现纳入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成员馆,即实现“联采统编,统一配送,通借通还”。2016年起,在此基础上实现深度总分馆制管理升级,目前已完成20家。

设立图书配送服务中心,支持体系常态运转。在全区形成了以区图书馆为顶端、基层图书馆(室)为辐射点、覆盖全区的图书配送服务网络。图书配送服务中心“以需定供”,借鉴现代物流方式,每年为各类基层图书馆提供“联采统编,统一配送、技术支持、业务辅导、人员培训”等综合性服务,达到年均下基层配送图书300次,配送图书数量15万册。配送体系的完善,为社会参与提供了基础。

三是融——社会参与,提升服务水平

其一,关注社会阅读力量发展,朝阳区早在2012年就确定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其二,资源合作拉动阅读活动的合作。与民办阅读空间合作,为其免费配送一定数量的书刊资源,并携手共同开展“书香朝阳”全民阅读活动。在调研走访活动中,无论是社区空间“读聚时光”青少年阅读体验基地、企业园区空间郎园的良阅书屋、自媒体空间朝阳城市书房宸冰书坊,以及东区儿童医院嵌入式图书馆等,一定量的基础图书都是由区图书馆配送提供的。其三,建立设施多元管理机制,探索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公共阅读设施管理模式。以“读聚时光”青少年阅读体验基地为例,首先由政府提供的社区空间(安贞街道实施的人防工程公益使用计划,提供公共住宅区的地下室空间约800多平方米);其次由企业投资改造将其建设为宽敞明亮、舒适温馨的儿童阅读体验场所,并有针对性地划分为低幼绘本馆、儿童文学馆、青少科普馆及科普图书馆。馆内现有藏书2万多册,主要构成包括两部分:区图书馆提供的常设图书,按照公共图书馆的借阅模式管理;以及企业自筹的特色图书。企业自营各种公共免费阅读和付费培训活动,满足社区不同阶层青少年阅读需求。

这种模式是有政府(街道)提供场地;民办图书馆进行专业化管理运营,区图书馆提供图书资源,制定服务标准、进行业务指导和业务考核。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管理,有效提升了公共图书馆的覆盖范围和服务水平。

四是统——汇聚力量,共建书香朝阳

朝阳区实施了 “城市书房”项目,旨在充分利用政府或社会组织公共空间,整合资源、增加必要文化设施,为社会公众提供便利的公益文化阅读服务。

如良阅书房,该项目采用“阅读+产业园附加服务”的模式,书房一方面是“城市书屋”的一个布点,由区图书馆和文委提供图书和借阅设备;另一方面,书房空间由园区业主(郎园vintage文创园)提供,并负责整体运营和管理,随着项目的成熟和完善,良阅书房将成为郎园园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标配,复制到其他园区。

特色的互联网阅读引领

在走访调研和座谈交流中发现,朝阳区对自己区域优势、地区特色能够进行充分挖掘,明确定位,巩固并提升自身品牌。每一个阅读空间都是在探索一种“随处可得的阅读可能”,比如利用地下人防工程建设社区图书馆的“读聚时光”,在文创产业园孵化的“良阅书房”,在医院中嵌入的24小时图书馆,在CBD孵化知识IP的宸冰书坊等,其中以宸冰书坊最具特色。

宸冰书坊不仅为CBD工作和生活的居民、白领提供了一处集图书借阅、阅读、休闲、社交于一体的精神聚落,更以互联网交互式运营思路,融入首都公共文化服務的大网络中,成为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

《宸冰阅读》品牌引领

宸冰是原央视主持人,离开体制后出来做专业的自媒体,致力于宸冰阅读文化传媒的创立与发展。宸冰品牌的基础是《宸冰阅读》,一档通过网络传播的谈话类节目,节目内容非常小众,第一谈人文,第二谈历史。《宸冰阅读》已打造三年,宸冰作为对话者,邀请社会各界的有关嘉宾来对话和分享,谈人文、历史、电影、音乐、他们成为公众的领读人。

网络传播与阅读,顺应时代的潮流

宸冰节目的定位是历史文化普及,因此理论上读者群定位为全年龄段覆盖,但是目前以年轻女性为主体,这些受众的阅读习惯是移动化,网络化,碎片化。宸冰品牌正是采用数字新媒体的方式做全民阅读推广,站在了较高的起点。除了谈话节目外,《宸冰阅读》也推出了原创音频节目,讲人文和历史,音频节目通过喜马拉雅播出,已达到单个平台播出量过亿次的成绩;传播方式除了音视频节目外,品牌还有公众号,大众点评、豆瓣都会发布,占据数字媒体的各个渠道。

宸冰书坊,线上与线下的结合

《宸冰阅读》是一档线上节目,宸冰书坊则是一个阅读体验空间,一个场景式阅读场所。宸冰书坊讲大阅读概念,读书、读人、读世界,图片和实物也是阅读的一部分,因此书坊包括几个不同的功能区 :1.传统的图书阅读和借阅:基础人文历史类图书由区图书馆配送,可以全市通借通还,免费的书籍。2.《宸冰阅读》全景体验区:书坊一角开辟为电子阅读器体验区,读者借此可以浏览《宸冰阅读》节目,视频的或音频的,之后在书坊里能看到相关的图书或实物,满足全景式体验,进而能购买有关图书。3.各种有关展览:不定期的各种展览,有关图书的,绘画的,印刷画册等。4.免费阅读区:书坊提供部分桌座,观众可免费使用。5.讲座及活动区:活动空间的不同分割,几乎三天就有一场活动,最多的一场活动大概120人,小活动四五十人都有,涵盖了各种读书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插花艺术都包括了。书坊的特色活动是给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场地。6.会客室:不到30平方米的空间,满足读者见面会或者小会议的需求。7.节目制作室:《宸冰阅读》节目的录制与制作区。

宸冰书坊的空间原是朝阳区文委产权的文化配套设施,原属于区图书馆直管的CBD创意资料图书馆,有国外进口设计类文创类资料,由于与楼宇环境和周边运营方式有关系,资料图书馆没有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一年多前,区图书馆与宸冰联手将其打造成城市书房,区图书馆提供原场地,宸冰负责后续所有的装修和运营。宸冰书坊承担了政府公共阅读的基本职能。

发展建议

全民阅读品牌的建立,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在社会上引起了更多民众的关注,有效推进了“书香朝阳”的建设。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不足。

一是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受众面努力提高

从文化传播的过程看,朝阳区的全民阅读活动是以政府(区文委和图书馆)为主导,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将公共阅读空间延伸到社区、企业、自媒体甚至医院,形成各种类型的城市书房,将区图书馆的书籍送到各个书房,打造以人为核心、有温度、有质感的文化传播空间和文化阅读活动。这里服务的对象是“全民”,也就是阅读的读者,但是在整个调研和走访活动中,发现一些活动中,读者的参与人数不够,受众的缺失,容易导致传播效果的可靠性和不确定性。以全民阅读活动本身的宣传为例,活动持续了几年,是否“全民”都知道有这么一个普惠大众的活动?有这么多开放的阅读空间和“城市书屋”,是否引导“全民”都来体验呢?

朝阳区政府网的栏目主要有“新闻”“政务”“生活”“商务”“互动”等,如果能增加公共文化场所有关的信息,如博物馆、各类图书馆、新型的“城市书屋”的介绍和链接,就会让引导更多的人来参与全民阅读活动。已经持续了8届的“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政府大力投入的文化项目,每月一期的北京阅读季活动手册,每期印数5000册,发送对象为合作机构,内容是有关活动报道和总结。该手册如果散发到社区会更接地气。

如何以公众为中心,引导和提供满足公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欧美国家的文化事业,确实值得我们借鉴。例如,早在2003年,笔者在英国访学期间,每有空暇或者周末,只要到公共场所,如地铁口、车站、购物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随处都能获取到近期周边各种文化活动的信息,一般是便携的免费折页。又如,荷兰有大量各种类型各种主题的博物馆,虽然绝大多数博物馆都是收费开放,但也有非常多的免费政策,如面向少儿、老人、残疾等弱势群体的免费开放。博物馆更是中小学生的常设性课堂。此外,每年举办博物馆周,全周免费开放并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活动预告早早发布,几乎全民皆知,博物馆周事实上成为一场文化科普和旅游娱乐周。如果从网上搜索荷兰的旅游信息,荷兰官网上博物馆是其重点推荐的特色和文化。

二是一切从读者的需求出发

朝阳区基础的资源是图书馆的图书免费借阅,以及遍及全区的150台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机。不同阶层的读者有不同的需求。以图书馆纸质图书为基础的全民阅读推广,如何能有效地抵达大众,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之一。

另外,朝阳区的农民和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应该是全民阅读中下一步要关注的重点对象。这些弱势群体,通常是普惠的渴望者和社会服务的缺失者,向弱势群体倾斜,更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是值得关注的。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朝阳区全民图书
3月历史大事记
上半年朝阳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32.3亿元
艳绝北京城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大麻是个啥?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把医疗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