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毕加索绘画中的童心之趣

2019-09-10史美琪

幼儿美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立体主义毕加索涂鸦

史美琪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绘画似乎可以打破一切条条框框,创作的自由得到了极大的肯定与发挥。在这基础上,注重艺术家主观的、个性的艺术表达逐渐流行起来。与此同时,东方艺术、原始艺术以及儿童艺术为现代绘画提供了新思路,并逐渐突破传统的、古典的绘画观念,寻求新的绘画表现形式。

在毕加索传奇一生的不同阶段、不同风格的艺术生涯变动中,他保持着一个永久的初学者的积极心态。在他看来路不止一条,他在源源不断地自我积累中总能重新创造出体现他内心并具独创性的艺术语言。

“我十几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

毕加索有理由自命不凡,他八岁完成了人生第一幅油画《斗牛士》,十五岁参加了大型艺术展览,十六岁进入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仅从十几岁早期训练的画作中就能看出他是接受过良好古典美术教育的,其技巧已然足够成熟。在《科学与慈善>疾病和痛苦的清冷色调中,他甚至描绘出了人物紧皱眉头的焦虑、神情落寞的忧郁和内心悲悯的伤感,天才的少年已经可以如此生动有力地表现情感与生命的瞬间。

“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如何像孩童一样画画。”

毕加索说: “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这何尝不是一种在以孩子的想法和视角去表达。在他尝试了现代绘画的几乎所有风格后,实现了回归自我、回归原始的创造,寻找带有童趣般的表达方式来展现他艺术的独特性。1945年,73岁的毕加索在法国南部的工作室里完成了《蜷坐的女人》,画作以他的第二任妻子杰奎琳,洛克为对象,描绘了她双臂抱膝、蜷坐在地上的场景,眼睛一高一低,鼻子也是歪的,造型怪异、用色大胆,具有出自儿童之手的粗糙稚拙之感。毕加索晚年一些类似涂鸦的作品也都十分具有童趣。1964年的创作《火枪手》,其灵感源自大仲马《三个火枪手》,画中勾画了三个人物的脸,以他的理解将人物与故事概括为简化的形象符号,进行抽象的詮释。如果不说是大师毕加索画的,很多人一定以为这就是小孩子的涂鸦作品。有些人不认同他晚年的作品,认为不够经典,也没有才气。当时画商拒绝代理他这些作品,甚至有些朋友也宣称这些作品是“一个垂暮的老人语无伦次的涂鸦”。其实这种风格的突破,恰恰是他经历过驾轻就熟的古典传统之后,从“原始”元素中寻找的向前的动力,无所谓大众认可的美。况且最后时间证明了,这类绘画作品是在美术史上具有变革和颠覆意义的创造。

诚然如前面所说,毕加索在经历而后舍弃传统的绘画形态成长中,不断追求艺术的纯粹。在毕加索立体主义出现前,1907年前后的作品受到了非洲雕刻的直接影响,这个时期被称为“黑人时期”。他崇拜非洲,崇拜本能,崇拜原始艺术,并把非洲雕刻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于绘画中。《沉睡的女人》一画中人物出现了典型的“非洲木雕脸”,直鼻大眼,鼻子被过分拉长,唇部线条厚实有力,整体造型上强化变形。画面中线条简洁概括、明确肯定,就如刻刀在木头上所留下的粗糙硬朗的痕迹。这一类作品风格粗犷外放,感情淳朴热烈,装饰趣味浓厚,正与儿童绘画稚拙、直接的特征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与原始、儿童所涉及的似乎都是和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相关,二者共同的特点就是简单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毕加索的创作“回归”恰好是回到人类原始的、新生的艺术状态。看似倒退,实际上是一种实践的超越与创新,新形势、新观念的寻求与探索。

1907年后毕加索开始了立体主义,他的立体主义作品同样具有童趣的表现力。在形式语言上受塞尚和非洲雕刻的影响,他断然抛弃写实手法,利用几何化的抽象的装饰语言,把多视角的形象组合在一幅画面中,并把体量感的要素转化为平面的形式美,同时舍弃了空间透视的表现。毕加索是怪诞、乖张、狂傲的,他把情绪投放在创作中,将那些惊讶的,优雅的,震慑灵魂的,“扭曲”的人跃然纸上。1910年的著名作品《弹曼陀林的少女》,将人物结构形体简化、分解成立方体来表现。他将人体拉长、错位、扭曲,从而获得了夸张怪异的艺术效果,就像儿童通常把人物画成歪歪扭扭,粗粗细细,曲曲直直的样子。画面色彩是统一协调的,因此对作品整体而言,是和谐优美又富有节奏感的。

后期的毕加索刻意远离那种具有通常意义的成熟风格与娴熟技巧,他的画中带都有初学者的新鲜感,带有儿童画稚趣的美感,这是他异于其他画家极其难得的气质。他利用儿童意识发展过程中的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把内心世界以孩子眼中最简单的,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一定合乎比例、透视,却合乎自我情感表达的需要。毕加索是纯粹的,在他心中艺术在,童心就在。

猜你喜欢

立体主义毕加索涂鸦
毕加索的厨娘
创意涂鸦
毕加索:像孩子那样画画
创意涂鸦
看不懂没关系
用几何体表现自然
行走的贾科梅蒂
立体主义绘画及上下文关系探究
涂鸦等
奇妙光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