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学:催生师生共享数学课堂学习的新样态
2019-09-10常青
常青
【摘要】本文基于备学回归学生本位、催生教师智慧、实现教学相长的定位,明晰备学视域下师生共享数学课堂学习的新样态。备学形式,因循教材与学情不拘一格;备学内容,做到开放多元;备学成果,彰显学生个性。课前备学,凸显经历;课堂展示,师生分享;教师引导,架设支架;解决问题,发展思维。
【关键词】备学 数学 共享 新样态
随着“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回归。然而,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新样态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备学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从注重备课向备学轉变,构建教有准备、学有准备的师生共享数学课堂学习新样态,让学生立场贯穿数学课堂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潜能得到应有的绽放与成长。
一、定位:“备学”的精准定位与解读
“备学”不同于导学、预习,它意在借助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学习经验与数学思维经验等,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为课堂交流、引导提供支持的一种数学教学新样态。备学最终要实现回归学生本位、自主建构与师生共享。
1.回归学生本位
备学的核心在于解读学情,教师基于每一个学生的经验、兴趣、认知特点、发展潜能、优点与不足等,抵达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困、有所得,将数学教学回归学生本位。
2.催生教师智慧
备学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在备学的过程中需要调动教学经验、知识积淀与教学艺术等,从而提高学情解读能力、备学设计能力,催生数学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断转变教学理念。
3.实现教学相长
“备学不是对备教的否定与摒弃,而是实现备学、备教的有机融合。”备学是备教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的备学将细化备教的触角,将重点指向学生。因此,备学致力于实现教学相长,构建师生共享型数学课堂。
二、明晰:“备学”的准确设计与运用
“备学”倡导“先研后教”,是依据“人”的发展来重构课堂。形式,达到有章法,但不拘一格;内容,做到多元开放;成果,彰显学生个性。
1.备学形式:不拘一格
基于师生共享的备学注重师生双向互动,备学形式要不拘一格。既要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以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备学中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需求与学习个性,在学生有所思、遭遇困顿与矛盾时,及时给予引导,并做到因人而异,准确诊断每一个学生的学情,尤其是把握学生自主建构的起点。
2.备学内容:开放多元
备学内容要体现开放性与多元性,不能单一化,要有助于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够自由生长;备学内容还要因循不同的课型,做到因课而异,体现出新授课、复习课、实践课等不同的课型特点。
3.备学成果:彰显个性
备学成果是展现备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目前备学成果展示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练习为主要形式,缺乏个性。基于师生共享性的数学课堂备学成果要彰显个性,可以是练习成果、微视频,也可以是知识结构图、实验数据等,为学生创造更多个性化展示平台。
三、实践:“备学”的课堂探索与路径
以下以“间隔排列”为例,简要阐述“备学”的课堂探索与路径。
1.课前备学,凸显经历
课前备学是备学的关键环节,要凸显两个过程,一是数学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因循数学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与本质特点;二是知识自主建构过程,引导学生基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质疑与创造等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构建“有体验”的师生共享课堂。
“间隔排列”一课导学设计,主要采用问题与成果报告的形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准备了10个小礼物,本节课表现积极的学生将获得这些小礼物,大家根据老师出示的顺序猜一猜:小狗,小兔,小狗、小兔……你们能猜出下一个小礼物是什么吗?剩下的几个小礼物可能是怎样的排列顺序呢?说出你猜的依据。在思考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我们进行细致的观察,还需要开动脑筋。
【理一理】你能根据上面“猜一猜”题目,概括什么是间隔排列吗?
【举一举】根据你对间隔排列的理解,举出两种间隔排列的例子。
【问一问】你自主学习“间隔排列”内容后,还有哪些发现与困惑?
备学环节设计,涵盖两重用意。首先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体验的兴趣,使其感受到观察与推理在发现规律中的重要性,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进行梳理;其次,对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进行调查,把握学生自主建构过程中的收获与学习短板,从而为课堂导学进行铺垫。
2.课堂展示,师生分享
学生在亲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与自主建构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展示愿望。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备学为学生提供分享的机会,搭建师生分享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收获成就感,不断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信心。
课堂分享环节由于受课堂学习时间的限制以及应课堂教学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备学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学生备学成果,合理选择展示、分享的形式,并有选择性地选择展示与分享案例。
在“间隔排列”分享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在小组范围内交流,再采用比较展示分享的形式,将学生枚举的例子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综合与归纳,强化学生对间隔排列的认识。
3.教师引导,架设支架
教师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备学成果展示,为发挥主导作用做充分的铺垫。在此基础上,采取合作探究法、实践操作法等进行实际活动,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学生“寻找两种物体之间的排列规律”架设自主建构的支架。
【排一排】观察课本主题图,找出主题图中间隔排列的物体,并以小组形式排一排,体会排列规律性。再按照两端物体相同、不同的形式分别排一排,数一数不同排法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写出你的发现。
【推一推】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不难看出两端物体相同的间隔排列,两端的物体的数量比中间间隔的物体的数量多1个;反过来,可以这样说……
【想一想】为什么两端物体的数量和中间物体的数量相差1呢?请你再随意地设计一组间隔排列仔细观察,再圈一圈,写出你的发现。
这一环节是对备学的深入,引领学生在实践中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从个性上升到共性,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深入“间隔排列”规律本质,为学生自主建构搭建了支架。
4.解决问题,发展思维
学以致用是备学的归旨,也是构建师生共享数学课堂学习新样态的本质追求。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使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数学经验与思维经验得到新的生长,形成新的经验,使备学助力学生思维拔节。本课解决问题主要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
【擂台秀】运用今天所学知识,勇敢地接受挑战吧!
(1)15棵银杏树排成一排,每两棵中间栽植一棵香樟树,一共有多少棵香樟树?
(2)现在需要晒20块毛巾,两块相接处共用一个夹子,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设计师】把正方形和圆形纸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正方形纸片有5个,你会怎么摆?最多可以摆几个圆形纸片,最少呢?
两个环节,层层深入,通过重构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备学,并注重问题的开放性,赋予学生创造的空间,为学生思维生长开辟了更宽广的天地。
备学,不仅精准把脉学情,而且衍生师生共享数学课堂学习新样态,让数学课堂更具活力,更彰显出数学课堂智慧之美。
【参考文献】
[1]朱美芬.小学三年级数学备学课堂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7(19).
[2]赵红婷.基于备学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