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高产增密栽培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9-09-10刘永刚

种子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玉米影响因素分析

刘永刚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4-0017-01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志码: A

摘   要:玉米栽培密度是直接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玉米的种植机械、百姓的种植习惯、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和新的栽培技术应用等因素,使玉米栽培密度在一定区域内发生了明显变化。基于此,主要介绍了玉米高产增密栽培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玉米;增密栽培;影响因素;分析

1   高产增密栽培的有利条件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非常大,分布区域广阔,不同种植区域的水、肥、气、热等农业生态资源、人力、农机等生产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种植模式、水肥管理、病虫防治等栽培技术多种多样,使玉米种植密度差异性较大。近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品种更新较快,在选育和推广耐密品种方面进展顺利,高产、抗倒、喜肥的耐密品种深受广大农户欢迎。同时,积极推广密植栽培相关的种植技术,包括增施有机肥、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等以及农业水利灌溉设施、耕作农机设备、病虫草害防治机械设施和设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条件优化调整了玉米种植密度,使密植栽培技术成为玉米高产的关键措施和发展趋势。

2   高产增密栽培的意义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增产比例占我国粮食增产总额的50%以上,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绝对力量。分析各种因素与增密栽培的关系,以及近年来玉米种植密度的变化趋势,明确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和有利促成因素,對将来提高玉米产量、保持稳定增产、提高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相对稳定的农业生产环境条件下,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正比例关系,各地专家通过多年的示范调查分析发现,西北灌溉玉米区实现最高产量的适宜密度为7 000株/667 m2左右,黑龙江省玉米高产栽培适宜密度为4 650株/667 m2左右,西南海拔较高的地区高产适宜种植密度约为6 200株/667 m2。

3   影响玉米栽培密度的因素

3.1   农业生态条件与增密栽培

各地玉米种植区农业生态条件差异明显,其中降雨、灌溉等水分条件是影响玉米栽培密度最为关键的限制因素之一。例如,东北地区、黄淮平原区是我国玉米的主要种植区,近年来种植密度增速最快,区域内种植密度相对较高;黄淮海夏玉米区平均种植密度4 127株/667 m2;北方春玉米区平均种植密度为3 940株/667 m2。从水分管理角度分析,主要因为该区域玉米生产期间降水适宜,如遇到特殊年份可适期补灌。西部内陆的内蒙古西部、新疆和宁夏灌溉玉米区,主要采取灌溉方式进行生产,种植密度最高,平均为4 515株/667 m2,而水分稀缺的甘肃、陕西、宁夏等西北旱作玉米区,种植密度较小,稀植栽培是当地的主要选择。相反,玉米生长关键期降雨量太大,也会直接影响玉米栽培密度。若在苗期和后期遇高湿,则秧苗易患病,或出现徒长、倒伏等不良后果,南方玉米区种植密度偏低多与此有关。另外,积温热量条件充足,可采取适宜的密植方式来实现玉米高产,比如,北方玉米产区受热量条件限制,可通过提高种植密度实现高产的目标,光照也是决定玉米区域种植密度的关键因素。

3.2   耐密品种特性与增密栽培

更新推广耐密品种,是玉米增密栽培的必备条件。我国玉米种植密度由20世纪70年代的2 000株/667 m2逐渐增加到现在的4 000~5 000株/667 m2,对产量贡献率很高,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应用了先玉335和郑单958等一批稳产性好、株型紧凑、耐密抗病的杂交种,有力地促进了玉米种植密度的提升,同时提升了产量空间。例如,西北灌溉区玉米产区,其种植密度现已接近美国玉米的种植密度,这些良好趋势的发展都得益于该区域推广了高产耐密品种,大大促进了区域栽培密度的快速增加。黄淮海地区种植密度的提升也与先玉335、浚单20等耐密品种的推广种植关系密切。

3.3   生产管理技术与增密栽培

栽培密度与产量只有在合理的条件及范围内才显示出正比关系,一味地提高玉米栽培密度并不是总能带来产量的提高,密度提高会改变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和分配,也会使玉米生存环境有所改变,包括植株的高矮粗细、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等,进而影响植株抗倒伏能力,病虫害的发生概率等,所以生产管理技术与增密栽培关系尤为密切。例如,近年来,在西北灌溉玉米区和北方高纬度春玉米区,以推广耐密品种为主,采取配套栽培措施,合理整地、平衡施肥、精量播种、秸秆还田、机械收获,大大彰显了密植高产机械化栽培技术模式的优势,获得了非常好的产量和效益。相反,一些地区因机械化程度低、生产设施老旧,阻碍了增密栽培模式的推广。

4   总结

总之,我国玉米种植密度受农业生态资源条件、玉米品种更新和各项种植技术的共同影响,其提升过程极为复杂,需要深入研究相关因素与玉米增密的关系,包括增密栽培与增产增效的关系,以便为我国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收稿日期:2019-03-18)

猜你喜欢

玉米影响因素分析
收玉米啦!
分析:是谁要过节
我的玉米送给你
回头潮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