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党报记者如何巧用“四力”练“内功”
2019-09-10武长鹏
武长鹏
摘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教诲和期待。党报记者是主流舆论的主力军,在融媒体环境下,练好“四力”既是党中央对“喉舌”不断提升本领的要求,也是引领和服务好受众的必备“内功”,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网络传播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创作出立足时代、服务大局、辨别是非、贴近受众的好作品。
关键词:“四力”;党报;深入基层;转变文风;提升本领
一、练“脚力”,党报记者要沉下心、
俯下身,向基层干群学习
若干年前,社会上对一些党报记者的印象是“会上走一走,文件抄一抄”,写出的稿件生硬晦涩,通篇大道理。经过“走基层”“走转改”的锻炼,党报记者走基层的多了,文章好看了,但离融媒体时代对党报记者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融媒体时代的走基层,不仅要求党报记者走进工作一线和田间地头,还要求鞋子上的“泥土”更有价值。例如安徽日报客户端于2019年3月4日刊发的《“两卡制”促公共卫生服务“三方共赢”》,安徽省蒙城县在全省首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文件中专业术语多,晦涩难懂。记者按照融媒体特点,不仅下乡采访,而且跟随村医走村入户,向村医请教,跟着学习,边走边记边拍摄,用群众的语言、生动的图片,报道了当地党委政府是如何通过创新“两卡制”守护好群众的健康大门的。工作量虽比传统报道大幅增加,但记者不惜脚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党报记者走上采访之路,融入到基层一线,才能做到“察实情、近民心”,这是增强“四力”的基础。
二、增“眼力”,党报记者要善观察、辨是非,用新闻事实说话
党报记者深入基层后,还要通过对事件的观察,去辨别是非,用新闻事实讲道理。这要求党报记者在表现面前,具有抽丝剥茧挖掘真相的能力。今年春天,安徽日报记者在本省涡阳县采访时发现,该县义务教学阶段的适龄学生,突然增加了2500多人。记者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当地工厂、学校和相关部门,了解到之所以出现外出学生返乡潮,是由当地政策引导优质资源进入乡村学校,城乡教育均衡得到提升以及全县工业企业发展用工需求量大增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与“失业”无关。之后,安徽日报报道的《返乡就读折射出什么》,反映了真实情况。
党报记者用“眼”观察世界,知美丑,明是非,做到用事实说话,这是增强“四力”的关键。
三、活“脑力”,党报记者要善思考、有大局,坚定正确的立场
在融媒体时代,有些传统媒体的记者陷入本领恐慌,作品不少精品很少,这是没有或不愿“多想”造成的。对于党报记者来说,脑力是指勤于思考,并能將复杂的线索整理成符合逻辑的文字的能力。要想做到这一点,心中首先要有大局观,对历史、政治、经济、法制等有广泛涉猎。有了大局观,就会自觉服务于大局,立场才能坚定;其次是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始终不能放松学习。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关键不在“读”,而在读后的“思”,由“思”而形成自己的脑力。
党报记者勤于思考,不断用活“脑力”,去粗存精,这是增强“四力”的保障。
四、强“笔力”,党报记者要转文风、会创新,让稿件有生命力
党报记者转文风,远离空洞、呆板的文字,是实现“笔力”的要求。在融媒体环境下,党报记者不仅要讲好故事,还要做好产品,这是“笔力”的另一项要求——创新。安徽日报在推出“勇立潮头看江淮”系列报道之前,打通各平台端口,由16家记者站牵头,联合视频、摄影、美术编辑等,奔赴全省各地,再现历史场景、找寻历史人物,挖掘历史故事,找老照片、老资料,最后整理、编辑、再创作,形成了整体构建统一、各地特色鲜明,有文字、有照片、有视屏、有解说的“笔力十足”的融媒体产品。
党报记者运用“脚力”“眼力”和“脑力”,提升本领强化“笔力”,形成最佳的影响力、公信力和引导力,这是增强“四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