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朋友圈的“三无”主义

2019-09-10谢丽冰

速读·上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三无虚拟空间文艺

谢丽冰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会存在着这么几类人:日常表达和宣泄情感的“愤青”,喜欢晒自拍、晒美食、晒生活的“生活爱好者”,默默“窥视”他人的生活偶尔冒一下泡的“潜水者”……在我周围人的朋友圈中,我便是众多“潜水者”中的一员,偶尔在必要的时候发个朋友圈冒个泡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多数时间里只是走马观花式地旁观一下他人的生活。

翻看了一下自己为数不多的朋友圈,其中有几条是出于社团活动宣传需要而转发的朋友圈,有几条是派发的课题问卷,剩下的几乎都是为了“应付”社团社交需求发的社团生活朋友圈。不怎么发朋友圈,不意味不喜欢发朋友圈,也不代表不愿意发朋友圈。对我来说,不怎么发朋友圈,更多的是因为我没有发朋友圈的需求。

无需塑造自我形象

朋友圈隔屏交流的特点削弱了交流的空间压力,让发朋友圈的人拥有“控制”自我形象的能力,通过朋友圈文字、图片的发布,我们悄无声息地塑造着自己在陌生人面前的自我形象,同时在调整者熟悉者对自己的已有印象。走“逗逼风”的人往往喜欢对自己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恣意调侃、自嘲一番,再配上日常“搜集存档”的表情包,一个逗趣、幽默的形象便跃然屏幕之上;走“文艺范”的人经常将自己的日常感想用文艺、清新的话语串连起来,搭上小资风格的图片,一个清新文艺的“小仙女”仿佛正徐徐向我们走来;而自称为“愤青”的人则常常用“长篇大论”表达自己的立场、宣泄自己的不忿,影响着朋友圈的舆论走向。

可以说,朋友圈相对真实的环境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真实自我的展现,朋友圈对象的复杂性、异质性给真实的自我形象带上了镣铐。朋友圈的生活是真实的,情感是真实的、美食是真实的……但这种真实是被过滤过的真实、是被筛选过的真实,而不是全部生活真实。毕竟,朋友圈的记录功能是具有能动性的,展现出多少真实、展现出的真实的可信度都被置于个人的选择之下。

有一些人在发朋友圈之前就像一个即将出嫁的小姑娘,在离家之前总要扭捏作态一番,担心眉毛没画好、发型没整理好、衣服不适合自己……于是反复地粉饰、修整,这时PS、美图秀秀便粉墨登场,将光线调亮一点让其他人看到自己白皙的皮肤,把最近因熬夜爆出的痘痘一个个地磨平……将一切前期工作都准备完毕之后,就要绞尽脑汁“搜刮”各式句子,小清新风格的妆容搭配文艺的文字,浓烈的妆容要搭配调皮的文字……让文字和图片的搭配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方能期待地点下“发送”键,等待朋友圈人群的围观。

朋友圈发布者通过发朋友圈塑造着自我的形象,朋友圈的接收者也在不自觉中通过浏览对方的朋友圈来定义对方的形象,在一方塑造一方定义的来往之间,一个被过滤后的“真实”形象便塑造成功。而在我看来,通过朋友圈塑造起来的形象终究无法成为我的真实形象,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的人自然会在平时形成他们对我的印象,更何况,塑造这一形象所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大,不如将其用于线下生活的经营上。

无需从虚拟社交寻求安全感

观察身边许多发朋友圈比较勤快的朋友,我发现许多人发朋友圈前都会经过一番“天使”与“恶魔”的思想斗争:我的话没有歧义吧?我配的图没问题吧?发完之后也会无意识地盯着微信最底下的框框,盼望着它出现红点。若红点迟迟没出现,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说错话了,或者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可见,发朋友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许多人寻求自我认同感和安全感的方式,他们通过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心得感受,刷新自己的存在感,寻求自我价值的满足。多数人在发完朋友圈之后都会拥有期待感,等待着红点数字的增加,一句评论、一个点赞都能给自己带来自我虚荣感的满足。这种虚荣感的满足,就仿佛在硕大的社交空间里占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这一方之地里,有人默默关心着自己的生活和心情,有人愿意接受自己的分享。

然而,朋友圈毕竟是一个虚拟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里,有无限的真实感,也有无限的空虚感。點赞和评论的狂欢之后,便只剩一片寂静,那被打磨过无数次的“精致之作”在信息的大量轰炸下悄然退出大家的视线。虚荣感的满足只维持了一小段时间便荡然无存了,因此从这虚拟空间里获得的存在感和安全感也会很快消失。

无法表现真实的自己

朋友圈的圈子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圈子的,但由于社交生活的种种需求,我们的朋友圈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熟悉的人了。朋友圈对象的多样化、复杂化使我们不得不谨慎地发朋友圈,小心翼翼地敲下文字、配上图,筛选着对象的分组。一疏忽,便会将我们的心声赤裸裸地曝晒在公众的视野之中。纵观朋友圈,大部分同学的朋友圈分享的是日常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事情或者是充满正能量的励志“鸡汤文”,很少人会真真切切地在朋友圈中表现和宣泄自己抑郁、烦闷的心情,就算发了,也会在短时间内删掉。当你在心情极度烦闷之下在朋友圈这个平台大肆地宣泄自己的心情,便会有熟悉的人跳出来跟你说不要在朋友圈里扩散负能量。在很多人看来,朋友圈理应是一个散发正能量的清净之地,就算自己有不满,也要用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而不是赤裸裸地宣泄。在这种状况之下,便很难真正地通过朋友圈表现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情感也会被舆论的压力硬生生地打压下去。

不那么较真,不那么拘谨,或许可以在朋友圈如鱼得水,但于我而言,我还是选择从这种虚拟空间的不确定感和空虚感中逃离。

猜你喜欢

三无虚拟空间文艺
国外元宇宙领域研究现状、热点及启示
1942,文艺之春
“三无”小区楼顶漏水 社区可出面申请维修金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与虚拟空间研究
人文护理对“三无”精神病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网络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奇闻趣事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