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在中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2019-09-10张秀凤
张秀凤
【摘要】:共情,又称同理心,是心理咨询的一种技能。初中班主任工作,对象是未成年人。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对师长的教育常常带有逆反心理。如果班主任强硬利用教师的权威,通过批评等方式,不但不利于改变他们的行为,甚至还会产生不良后果。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共情技能,通过换位思考,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体验他们喜怒哀乐,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快乐成长。
【关键词】:共情 中学 班主任工作 运用
一、共情的意义
“共情”一词源自希腊文empatheia,原来是美学理论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观经验的能力。心理学上的“共情”是指咨询员一面聆听当事人叙述,一面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以感同身受的方式体验来访者主观的想法与情绪,对来访者所处的情况要达到心领神会,然后跳出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将他对来访者的了解,传递给来访者知道,对其进行帮助 。
为研究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及其意义,笔者在今年上学期开学以来,对肇庆市S中学七年级一、二班的班主任日常工作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共情能提高班主任工作效果。
为提升校风学风,该学校实行文明班评比制度,其中一项是校服的穿着。按照规定,集会、上课学生必须穿着校服参加。如发现有同学不穿校服,就会对其所在的班进行扣分。
新学期第一天,学校举行开学典礼。七年级一班有3位同学没穿校服,根据规定扣3分。七年二班有4位同学没穿校服,扣4分。当天在典礼上,校领导分别对两个班进行了点名批评。
开学典礼结束后是班会。在班会课上,一班班主任陈老师大发雷霆,对3位没穿校服的同学进行严厉批评,并要求他们写检讨,在下次班会上宣读。陈老师以高压的态势“杀鸡儆猴”,课堂气氛非常严肃,同学们鸦雀无声。
一墙之间的二班的班会课上,班主任李老师和颜悦色走上讲台。首先跟大家分享了春节期间的快乐,表达对同学们新学期的祝愿。班会课气氛欢乐和谐。李老师说:“看来同学们都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但是我们今天似乎遇到一件不太开心的事情,我们班被扣分了。我相信4位同学没穿校服是有原因的,或是新学期第一天开学忘记了,又或者过年买了新衣服,希望能穿回来给我们看看。”大家哄堂大笑,陈老师继续说:“被扣分了,同学们心情都不好受。我的心情跟大家一样。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对同学要怀抱宽容之心,对他人宽容,他人才会对我们仁慈。”教室里响起阵阵掌声。李老师继续说:“我建议大家每天出门要做到两点:“‘伸手要(钥)钱,背好包袱(服)’。”李老师边说边做动作。掌声笑声再次响起。
笔者看了一下纪律检查本。在开学第一周,一班同学经过陈老师的“杀鸡儆猴”后,学生没有不穿校服的扣分记录,二班同样也没有。从两位老师不同的教育方式的效果来看,似乎没什么两样。但开学第二周后,一班的同学似乎忘记了“教训”,从第三周至第五周,每周都有同学没穿校服,平均一周发现3例。二班同学连续多周没发现有同学不穿校服。从这个结果来看,“杀鸡儆猴”并没解决不穿校服的问题;通过与学生共情后再提出要求,效果较为明显。
笔者对一班班主任陈老师进行访谈得知,第三周不穿校服的3位同学中,有2位是第一周不穿校服被严厉批评过的同学。第四周不穿校服的2位同学,也是第一周不穿校服的其中两位。陈老师认为,这几位同学是班里的差生,是老大难问题,经常批评他们就是不改。
笔者在适合的时机,也对3位同学进行了访谈。在得知笔者的访谈意图后,3人说出了原因,归纳如下:一、老师高高在上,不理解我们。二、老师让我丢脸,我也要让老师出丑。三、我是差生我怕谁。
笔者同时也访谈了二班第一周没穿校服的4位同学。面对关于“为什么后来都穿校服上学”的问题。4位同学的答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一、老师站在我们角度想问题。二、老师不批评我们,更应自律。三、老师引导同学们宽容他们。四、老师给出具体的方法。
从以上案例得知,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意义重大。班主任能否做到共情,效果截然不同。班主任陈老师,爱之深,恨之切,希望通过批评教育让学生记得穿校服,但效果一般。同样开学第一天就受到校领导批评、心情郁闷的二班同学,本想班主任李老师肯定会批评一通,但李老师偏不。在笔者对李老师的访谈中得知,她明白学生在全校师生中受批评已经心情不好,如果再“追究”这件事的话,不但4个没穿校服的同学心理承受不了,也会给其他同学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她深知开学第一天,同学们还沉浸在新春的欢乐之中,于是,她选择了把这种欢乐延续,一开始就营造欢乐的氛围,这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态相吻合。从后面的谈话得知,李老师从4个“害群之马”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一时疏忽,理解他们开学第一天所犯下的小错,从而达到了小部分同学的共情;李老师还从全班同学的角度进行共情,“被批评了,大家都不好受,我的心情跟大家一样”,几句话让全班同学如释重负。达到多方共情只是成功了一半,在共情的基础上,陈老师巧妙地向同学们提出了出门时“伸手钥(要)钱,背好包服(袱)”的建议。此时此刻,老师的建议被学生记住了,
二、共情的运用
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意义重大,如何运用却是大学问。
1.建立互信。
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与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关系类似;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与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疏导,道理相似原理相通。构建互相信赖的心理咨询关系有利于提升咨询效果,同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班主任工作中充分运用共情的基础。
师生关系,本应该是上下关系,一个是给予一个是接受。但在班主任工作中,老师的角色要有所改变。为了学生的成长,老师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溝通关系,不能以老师的权威强迫学生去做某件事或不做某些事。老师在交谈中应该用真诚的态度,以积极的暗示,全盘接纳让学生放下戒备。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值得信赖的,跟老师袒露心声是安全的,从而激发起沟通表达的欲望,打下共情的良好基础。
2.体验情绪。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充分研究工作的对象。七年级的学生,一般比较乖巧听话;八年级的同学开始适应了中学生活,也进入了青春期、叛逆期,因而显得有主见又叛逆;九年级的同学面临升中压力,他们的心态又发生重大变化。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我们才能有的放矢,体验他们的情绪。
青春期的学生,叛逆是天性。他犯了错,如果老师严厉批评他,必然引起反感甚至反抗。正如前文的案例,陈老师在学生犯错的时候,运用了批评带有负面暗示的方法,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在引导学生成长上起不到很好的作用;相反,李老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在集体谈话中体验学生新学期的心情,体验被校领导在全校批评、连累班级被扣分的复杂情绪,并作出了积极反馈,让学生感觉舒心、暖心。
3.运用技巧。
共情的目的是通过进入学生的立场、思维框架,感受学生的情绪,从学生的角度引导思考,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班主任首先要分清主次。迅速分析学生面临主要问题是什么、次要问题是什么。如前文所述案例,李老师第一时间并没追究4个不穿校服同学的错,而是迅速抓住的同学们心理状态,通过共情化解同学们的不良情绪,为后来解决实际问题打出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抓準时机。共情要抓准学生心理状态的时机,学生的情绪稍纵即逝,班主任要通过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迅速把握学生的言谈中流露出来情绪,及时给予反馈。“确实是这样。”“嗯,换成我,我也接受不了。”但同时也要防止“打草惊蛇”,过早给予反馈,对于学生在自我探索过程中没能表达情绪全部的时候,不要轻易表达观点,而应该是通过语言或身体语言,如“嗯!”“好!”“继续。”“我在听。”或点头、眼神接触等,鼓励他们继续自我探索。如何抓住时机是一问技能。班主任要充分学习、修炼、总结经验,学会抓准时机,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充分运用共情心理咨询技能,能在中学班主任工作中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班主任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抓住重点、抓准时机、充分利用共情,不断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晶晶,桂守才. 班主任“共情”管理艺术[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06):52-54.
【2】朱娟. 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08):34-35.
【3】刘英,马丽侠. “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 教书育人,2017(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