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民族传统文化认同

2019-09-10刘屿

现代营销·理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预科生文化认同

摘 要:少数民族预科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少数民族预科生多数是来自我国的少数民族管辖区,是准大学生,他们的成才成长关系到各少数地区未来的发展建设。他们长期生活在以自己文化为主的文化世界中,民族认同是他们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如何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对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传统;文化认同

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预科生是享受国家少数民族政策的准大学生,自出生以来,他们一直生活在民族区域里,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生活习俗、所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他们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就会受到大学校园中主流文化的震荡。在此影响下,预科生们从本能出发,一定会维护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但是还要接受主流文化。因此,各民族学生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因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和人际交往上的不和谐而产生的矛盾,加上由于生活地域、各民族语言等某些客观因素造成学生间的民族的沟通和了解的不够顺畅和深入。所以,提高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要少数民族预科生要达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必然要逾越各种障碍。

就定义来说,认同可理解为借由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以为个人带来不易得到的满足或增强个人的自信。

民族认同感可以理解为民族认同意识,也就是民族认同性。它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也有学者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不但包括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而且还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积极评价,以及个体对群体活动的卷入情况等。”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于民族认同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认识。狭义的“民族认同”的含义是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仅仅认同自己本民族的身份,而广义的“民族认同”的含义就比较广泛,上升到了对国家民族身份的认同,更包含了对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认同。

要提高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通过母语的学习,筑牢民族认同感的基石

对文化的认同,是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认同的首选。而母语的认同是文化认同的体现。目前,全球各国都在发出一个声音,那就是“经济一体化”,媒体技术和信息全球化共享技术的日趋发达,让世界上每个国家的每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模式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的压力,要使自己民族的生命力保持长盛不衰,就是要让自己民族的母语发扬光大。“一个民族就是由说同一种语言的人组成的集体,民族精神的创造集中体现在语言当中,民族精神在语言历史上的连续性赋予了一个民族的某种自发性。”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语言与一个民族共存亡。民族的语言不复存在了,意味着这个民族也就消失了。因此,母语是一个民族大厦文化背景一块块牢牢的基石,也是一个部落群体共同的精神领域。就个人而言,使用母语就是认同了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如果一个连自己母语都说不了的人,从何谈起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法国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提到: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代一代传承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民族精神是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要求和目标。传承民族精神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民族母语的学习和弘扬,来加强每一个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感。

二、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建构民族传统认同的内容

黑格尔认为,一个民族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认同感,会形成一个民族的独特风尚并代代相传,潜移默化而成为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再慢慢演化成为每一代个体习惯的意向,即个体的“第二天性”。可见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主导思想和精髓,更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柱。

三、以红色文化教育为载体,增强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精神力量

红色文化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人们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红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大学校园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和灵魂部分。红色文化是经过革命战争长期的历史考验的,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它已经内化成为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构建成为了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因此,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设立红色主题系列教育,比如采用唱红歌、读红书、看红色电影、办红色主题的讲座、请老红军、老革命将红色故事、利用假期有红色之旅等形式,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红色文化的教育,净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懂得珍惜眼下的美好生活,勤奋学习,将来报效国家,报效民族。

四、以校园文化节为平台,体验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真实感受

现如今国家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力量的竞争了,也是国人间的民族精神的竞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今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影响着国家的软实力和未来的命运。民族预科大学生更是描画民族区域未来的设计者。我国是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辉煌的历史文化享誉全球,是全体中国人引以自豪的瑰宝。将我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任重而道远。身处大学校园的预科生应当利用这一平台,应定期举办以展示各民族传统文化风采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通过特色民族服饰、歌舞、美食、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居住文化、民族礼仪的展示,来弘扬发展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得少数民族预科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进一步认的知和了解。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品学兼优高级人才的渠道。然而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民族预科生步入大学生活之后会遇到民族认同的困惑,高校要科学地、妥善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理解问题,解决好此类问题,促使他们的省心健康成长,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开拓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艳峰王金本大学生认同感培养宜宾学院学报 2011(8)115-116

[2]凌从杠丁茵张璐从传统文化层面加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

[3]安吉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才智2013.20:213-214

[4]夏天成克力比努尔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适应与文化认同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4 5:65-66

作者簡介:

刘屿,南昌工学院教育学院,主要从事民族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预科生文化认同
大作家
高等院校三少民族预科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困境及对策
浅谈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适应
网络环境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预科生导读服务初探
新疆高校加强预科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