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批评”视域下的扎西达娃早期创作
2015-04-08孙旭
摘 要:作为著名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早期短篇小说,《没有星光的夜》巧妙地融入了反讽、隐喻等新批评范畴要素,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
关键词:扎西达娃;新批评;反讽;隐喻;民族传统
新批评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学者赵毅衡指出:“大部分新批评派都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文学作品中矛盾因素的对立调和,尤其是理性与感性,具体性与一般性的同一。”《没有星光的夜》是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早期短篇小说,这部作品“无论在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结合上,还是在审美理想和艺术风格的探索上,都引起了人们的注目”,其一大特色是巧妙地融入了反讽、隐喻和象征等新批评范畴要素,文本结构在矛盾与冲突中实现了和谐统一。
一、反讽与揭示
文学批评家克林斯·布鲁克斯将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反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讽刺”,它可以表现在整个作品的结构之中。扎西达娃是藏族作家,对本民族文化更具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他在《没有星光的夜》中以反讽的姿态对传统陋习的弊端进行了一番审视。
“对,我不知从哪儿来,可我清楚该往哪儿去。你过去叫格布?”流浪人上下打量着他。……“我的儿子长大后再来找你,你要死了,就找你儿子。我们康巴人的传统你也知道!”
扎西达娃将审视的目光对准康巴人根深蒂固的血亲复仇传统观念。拉吉在十年的漂泊流浪之后身上只剩下父亲留下的刀,这一点尤其具有嘲讽意味:世仇使得后代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复仇,这极易造成悲剧的恶性循环。小说中,拉吉沦为了复仇的工具和牺牲品,是在康巴传统的复仇文化下个体的价值和意义泯灭的典型。
阿格布拉着流浪人——拉吉的手,给他讲起他当兵的事情,那里的人怎么有文化,懂许多的事,他入党时,团政委给他讲共产党人要同旧的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主人公阿格布是共产党员,当过解放军,面对拉吉,他没有像父辈那样通过拚刀子履行古老野蛮的仪式,而是选择了跪下求和,成为了第一个背叛村子里千百年视为生命的传统的人,他的行动感化了拉吉,两人从此泯灭世仇,结为生死朋友。由此可见,阿格布作为一名进步新人,以文明和理性战胜了野蛮和愚昧。
阿格布的妻子康珠是墨守传统的代表,因为承受不了丈夫下跪的耻辱,她用刀捅死了拉吉,这一血淋淋的并且荒诞的结尾构成了文本情节的巨大转折,作者在这里设置了强烈的反讽语境:民族传统文化不能容忍阿格布的让步与妥协,轻而易举地葬送了他化干戈为玉帛的努力。本文的杰出之处便是在血亲复仇的文化背景下有力地揭示了传统陋习的愚顽和进步的艰难。然而,作者同样表明,以阿格布为代表的藏族人民在新时代面前已经初步觉醒,对传统陋习的弊端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
二、隐喻与叙事
隐喻的特点是通过类比的方法使人在意念中观照两种事物,用诉之感官的意象去暗示无法理解而诉之感官的意象,从而使人的心灵向感观投射。在叙事方式上,扎西达娃融景、情、人、事为一体,于《没有星光的夜》文本中渗透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技巧。
一轮明月悠然升起,悬在黑魆魆的树梢上;静静的高原之夜,极深的苍穹中没有半点云彩与星光;山峰、河流、树林和村庄,在皎洁的月光下,显得溟濛幽远。
作品的开头便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虽然明月当空,但是明暗的强烈对比无不显得沉重和压抑,“黑魆魆”、“溟濛幽远”等词使文本暗蕴“杀机”,象征暴风雨前的宁静。
一阵夜风把火星吹得漫天飞舞,月光下的草地扬起了白色的灰烬。
“被吹散的火星”、“随风而散的灰烬”恰似不祥之兆,隐喻即将发生的血光之灾。紧接着,果然从夜色里走来年轻的复仇者——拉吉,故事正式开始了。
村里,不知什么时候起,一个老艺人的胡琴在拉着一首古老悲怆的曲子,叫人心烦意乱。天上没有一颗星辰,只有一轮圆月孤寂地高悬着。
胡琴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老艺人的悲怆的胡琴声隐喻古老的民族传统根深蒂固。阿格布全身匍匐在比他瘦小的外乡人面前,惹了众怒,个人地位岌岌可危。此时的夜空没有星星,从而反衬出孤月的冷清,气氛很是悲戚。
月亮似乎对这不平常的景象也产生了畏惧,更显得凄凉惨白;在草丛里啾啾唧唧鸣叫的秋虫也寂然无声了。
康珠最终杀死了拉吉,悲剧还是发生了。此段中,作者对月亮进行了拟人化处理,月亮仿佛也对发生的事情深感畏惧。“凄凉惨白的月光”、“寂然无声的秋虫”象征悲剧之惨以及阿格布的内心之痛。
由此可见,作者善于把对藏族山村月色的生动描写作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的手段,冷色调的环境描写弥漫着忧伤和沉郁。文本语言既要有内涵也要有外延,既要有明晰的概念意义也要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它是两种的统一体所构成的张力。张力意谓紧张关系,作者善于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展现出新与旧、先进与落后、光明与黑暗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加之隐喻的精心设置,这些都使文本充满张力,极易触动读者的心灵。
在《没有星光的夜》中,作者扎西达娃通过巧妙地创造反讽语境,对藏族传统陋习的弊端进行了一番审视;在叙事方式上,他使用隐喻、象征等方法,寓情于景,精心处理细节,使文本极具张力。新批评理论的突出优点是其对文学作品结构的辩证理解,而新批评范畴要素的灵活运用使这部作品的语言在矛盾与冲突中构成了一种和谐整体结构,因而本文具有独特的艺术之美。总之,《没有星光的夜》揭示了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民族心理和观念向现代意识转变的艰难,体现了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可以说是扎西达娃早期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 赵毅衡.重访新批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181-182.
[2] 白崇人.一篇引人注目的短篇小说——读扎西达娃的《没有星光的夜》[J].民族文学,1983,(7).
[3]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379.
[4] 扎西达娃.没有星光的夜[J].民族文学,1983,(1).文中其它引文均选自此篇.
[5][6]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7-158;154.
作者简介:孙旭(1990—) ,男,汉族,江苏徐州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