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活中探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2019-09-10排孜丽耶•艾麦江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学科

排孜丽耶•艾麦江

摘 要:在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我国严格按照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不断将创造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融入主体课堂教学环节,积极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空间,保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与成长,其中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学科能够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新标准和新内容。因此在落实该学科教学实践之前,老师必须要关注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促进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对教学环节进行相应的调节和安排。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引言

作为小学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学科,道德与法制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老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切入点,积极体现教学的作用及价值。道德与法治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和环节相对比较复杂,大部分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因此老师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研究相结合,鼓励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科学习的技巧和精髓。

一、重视真实的生活事件

不管是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还是其他课程都与生活实际存在一定的联系,大部分的学科内容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在落实素质教育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老师必须要了解教育实践与生活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方向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生活事件有了重新的定义,老师在教学实践时可以以生活事件为出发点和重要的依据。另外大部分的学科教材对生活事件的理解和认知存在一定的片面之处,无法更好的为后期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合理的依据,对此,老师针对这一不足,需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切入点,以实事求是为教学原则,坚持从生活出发的教学理念,带领学生在主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之中对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知识有一个宏观的认知,从而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稳定提升[1]。

比如在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时,老师可以以多媒体教学为出发点,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的接受老师的引导对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有一个宏观的认知。在深入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互动,了解他人的优缺点,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和扬长避短。老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前提之上引導学生进行主动分析和思考,尽量避免简单的内容输出,关注学生在真实生活事件感知中的实际情况,采取举例说明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生活事件进行深入的解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日常生活现状为依据,充分的发挥典型例子的教学作用和价值,还能让学生在主动分析的过程中掌握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技巧和精髓,实现自身的良性成长。

二、重视普通事件

普通事件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教学资源,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老师需要选择存在一定代表性和趣味性的生活事件为教材,积极体现教材的引导作用和参考价值。大部分的普通事件来源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的事件学生往往亲身经历过,从教育教学的本质来看,普通事件在教学实践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都是学生生活实际与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生活事件的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道德与品性[2]。对此,老师需要关注对教材资料的深入解读,结合目前教学的具体条件和相关的教学资源,通过对前期课程设计内容和形式的分析来鼓励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生活的本质。

比如在学习《我是小学生》这一知识内容之前,老师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关注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了解学生在学前学习及日常生活实践的具体情况和表现,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行为习惯。另外在完成主体课堂教学实践之后,老师还需要引领学生正确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从目前的教育教学理论分析可以发现教师的引导对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意义重大,老师需要关注学生主观思想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之中掌握学科学习的技巧和精髓,主动的实现不同学习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3]。

三、重视非日常事件

非日常事件的发生频率比较小,主要以一些意外性的事件为主体,比如学校在开展不同的课外实践活动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运动会、扫墓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积极的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术界在对非日常事件进行分析和研究时直接将其纳入课外拓展活动之中,老师可以以学生兴趣的激发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深入分析后期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条件,不断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其次,老师还需要关注学生优点和缺点的分析,直接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呈现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效的展示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所存在的不足,充分利用非日常事件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育背景有所区别,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老师可以以专题教学活动为出发点,在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引导之下落实层次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实现自身的进一步成长。除此之外老师还需要关注间接生活事件的合理应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间接参与为主题,因为小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比较少,活动空间较为狭窄[4]。其中间接生活世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机会,弥补学生在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判断力上的不足,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实践时,老师也需要关注这一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和分析。

四、结语

在小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实践要求老师关注不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结合学生目前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选择,不断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保证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更准确有效的掌握该学科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 张晓辉.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体验式课堂的建构与探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4).

[2] 张维革.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利用时政资源[J].中国教师,2018(4):92-94.

[3] 汝敏.巧“借力”,上好道德与法治课——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例谈[J].好家长,2017(7).

[4] 赵雪莲.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8(5).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学科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道德
“超学科”来啦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