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体会小学语文教学

2019-09-10冯仁才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导语课外阅读信息

冯仁才

摘 要:在多年的小学教育中,想想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一定的进步,真是几分快乐几分忧,面对一群天真烂漫、童心无染的孩童让人感慨万千。下面我谈谈自己对小学教育教学的一些感悟。

关键词:体会小学语文教学

一、教师运用心理学辅助教育行为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与教的一般心理学规律,而学科心理学研究各种学与教的特殊规律。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举例如下。描述:描述心理实施,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心理现象虽然纷繁复杂,但有其质和量的特点。因此,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将心理现象的具体事实客观地用口头或文字陈述出来。描述要解决“是什么”,只求事实的真实性。策略是描述心理现象的一种具体方法,例如,用注意策略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描述小学注意的特点;用记忆测量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描述小学生的记忆力;用智力量表、人格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心理卫生量表可以较科学地描述小学生的质量、人格、成就动机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特点;还可以用社会测量法比较准确地描述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和人际关系的能力。预测:预测是指根据已经掌握的心理学原理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进行推断和测定。比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推知他以后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根据学生智力和个性的测量结果,预测他将来的学业成就和发展方向。预测对教育工作者是必要的和重要的。有了准确的预测,教师才能总揽全局,采取措施,达到教育目的。

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电教媒体成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这就要求教师提高信息素养,这样才能发挥电教媒体的优越性。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技能是指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媒体资源信息;会使用、设计、开发教学媒体的应用软件;能把不同的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信息形式的转换;会利用搜索引擎在局域网、Internet上查找本学科的学习资源;能从网络上下载学科教学中需要的信息资源。信息素养的核心就是信息能力,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不管你的信息意识有多强,信息知识有多么丰富,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能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那就是空中楼阁。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是多样的、复杂的、多变的,信息在随时更新、组织和移位,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地养成自觉分析信息和认知任务的习惯,培养信息运用和获取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培养的学生要具备全面的素质,让学生从小不仅有文化,还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做到智育和德育的齐头并进。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期,学生处于发育过程,具有可塑性,缺乏对错的辨别能力,模仿力强。如果不给予正确的引导,会给他们的心理成长蒙上阴影。因此,站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中抓德育教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不能板起面孔进行说教,理论的教育对于感性思维的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可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或者开展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受到启发。例如,讲一些名人成长的故事,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习的动机;组织小组学习活动,如做游戏、竞赛活动、角色扮演等,学生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认知到与同学合作的重要性。

四、师生之间相处融洽

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能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是教学的前提。相反,如果师生关系不和睦,教师对学生不耐烦,总是批评、惩罚,学生总是和教师对着干,教学活动不能互相配合,教师自然教不好,学生学不好。师生之间要做到平等,教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心态俯视学生,要和学生一起商榷、探讨,尊重他们的想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愿意走近教师,放开对教师的戒备心,无拘无束地说笑。师生之间交流密切,犹如朋友一般,学生感觉教师好说话,对教师有好感,自然对其教的学科感兴趣,学习积极,学习效率高。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 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1、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4、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教育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們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5、寻求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要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为此,教师需要经常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

6、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

课外阅读要讲究最佳机会。这一最佳机会,因学生、教师、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话,教师要根据教学意境来确定课外阅读的最佳机会。一天,我偶尔听到两位学生在争论谁学的古诗多。一个说:“我会背于谦写的《石灰吟》!”另一个说:“我会背王冕写的《墨梅》!”一个又说:“我会背王维写的《鹿柴》!”另一个又说:“我会背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我豁然开朗:原来,读书兴趣的源泉就在这里——听和看。于是,我赶忙从学校的阅览室里,借来了十多本《古诗集》,发给学生轮流去读。在几个礼拜中,全班45位学生,都把十来本《古诗集》看完了。正在此时,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结果,同学们争着朗诵,多的能朗诵三十几首古诗,还有声有色。趁此机会,我向全班学生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可以每周一次,去阅览室借书看。一时间,班上读书之气蔚然成风。

7、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通过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6、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

总之,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面对教学中的种种现状,教师要时刻想到如何才能提升教育的水准,培养学生优秀的素质和能力,不辜负教师的这个称号。

猜你喜欢

导语课外阅读信息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订阅信息
阔腿裤的小秘密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