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文化精英对非遗保护的作用

2019-09-10翟风俭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瑞安精英文化遗产

翟风俭

摘 要:文章以吴小淮对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的研究与保护为例,探讨了在地方非遗保护实践中,地方文化精英所具有的“局外人”与“局内人”的双重身份对于其从事本地区非遗保护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地方文化精英;非遗保护;局外人;局内人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9)04-0087-05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9.04.014

Functions of Local Cultural Elites i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Case Study of the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of Wooden Movable Type Printing in Rui-an City

ZHAI Fengjian

(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of the wooden movable type printing in Rui-an city as a case study,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dual identities” of the “outsider” and “insider” that local cultural elites acquire and the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these identities have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local cultural elites;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utsider; insider

万建中先生在《民俗田野作业:让当地人说话》一文中提出,在民俗田野考察工作中,要摈弃长期以来只有调查学者自己单方面发表意见的“单边主义”倾向,应重视被调查者的声音,把“田野主体地位”还给当地人,将地方文化精英转化为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力量,这“较之学术成果更加重要,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意义”。[1]其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地方的声音同样非常重要,尤其是地方文化精英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在传统中国,乡绅阶层对于农村文化的保存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往往是这种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文人、告老还乡或乡居养病的官员以及有文化的地主等形成了乡土中国的文化阶层,他们在乡里族间具有文化和社会领袖的作用,往往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以乡绅为代表的乡村精英与乡村文化知识的传承和再生产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在维护乡村秩序以及礼仪规范化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新文化思潮影响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批判,使得原有的乡村文化结构遭到破坏,乡绅阶层几乎不复存在,由此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很多农村地区几乎成了“文化沙漠”。可喜的是,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计划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实施,乡村文化逐渐得以重构。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文化精英一直走在最前端,新时期的地方文化精英与原来的乡绅并不完全等同,他们绝大多数并不生活在乡村,而是生活在距离乡村较近的城镇或者中小城市,但是就地缘关系以及文化传承而言,他们与相临近的乡村极为接近,可以说同属一个文化圈。

我国非遗保护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生活在特定民俗民风下的社会民众,是民间文化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传承者,是当地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他们将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同当地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把本地文化看成是自己社群的文化身份象征。因此,對于地方传统文化,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性,是地方文化保护最积极的中坚力量。而地方文化精英正是这类地方民众中的杰出代表。本文将以浙江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的研究与保护为例进行解读。

浙江瑞安木活字印制祖谱技术已经传承了800余年,是目前我国存留的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唯一“活态”代表,该技术主要在东源村王氏家族中传承。王氏先祖原居福建安溪,元泰定年间,以修谱为业的王法懋率先将木活字印刷术引入修谱行业,自此,此项技术在王氏家族中一直传承。明天启年间,王氏后裔一支自福建安溪迁往浙江平阳,清乾隆年间(1736年),平阳王氏家族的王应忠又举家迁往瑞安东源村定居,自此,木活字印刷祖谱技术就在东源村传承至今。近代以后,又通过联姻及带徒的方式,传至本村及周边异性家族。目前,瑞安木活字印刷术形成了以王氏家族为主体,王氏姻亲次之,并有乡邻他姓的传承体系。2002年以后,木活字印刷术先后被认定为瑞安市、温州市及浙江省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又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瑞安木活字印刷术亮相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惊艳世界。2010年瑞安木活字印刷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瑞安木活字印刷术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保护传承体系,其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浙江省、温州市及瑞安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另一方面得益于当地长期以来重商重文的历史传统,民众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自觉性较高,这其中瑞安当地的民间文化精英吴小淮所做的贡献是较为突出的。

一、局外人与局内人

对于地方上的非遗保护工作而言,很多时候,这些地方文化精英并不是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或从业者,他们另有自己的本业要做,保护地方传统文化乃是出于对本地文化的身份认同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他们把本乡文化当成是自己的文化身份。这类人中,以教育工作者及已经退休的官员居多。相对于当地普通百姓而言,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眼界较为开阔,文化自觉性强,可以说是“见多识广”,有的退休官员在职期间还有可能从事与地方文化相关的工作,同时他们热爱本地乡土文化并热衷于推广传播,且往往对本地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类地方文化精英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起到的作用是外地专家和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者都无法替代的。他们既是局外人,又是局中人。首先,相对于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而言,他们大多数是“局外人”,因为他们往往不是直接从事某类非遗项目,不涉及到个人利益在其中,可以“置身事外”来看待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相对更为客观,也更加有远见。其次,相对于外来的专家和学者而言,他们又是“局内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本乡土或社区的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其血脉中,无论从情感认同或是对这种文化的内部知识和经验,他们都比外来的专家学者要更深刻,而关于地方文化背后的民俗行为和过程,只有他们才能“说清、说透、说到位”。也可以说,他们是相对外围的传承者和保护者,是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属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相对于当地在职的文化官员而言,“在野”的身份使得他们的顾虑和羁绊较少,可以比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是批评意见,同时也更能透彻地洞察到这些本乡文化发展的困境和问题之所在,能够提出更为中肯的意见和相对务实的解决方法。因而在保护地方传统文化方面,这类人时常会充当当地文化部门的文化顾问,很多时候,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政策时,往往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瑞安木活字印刷术自21世纪初经国内外多家媒体竞相报道后,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瑞安当地的民俗摄影家和地方文史学者吴小淮先生当时也是受此影响而开始关注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从2002年起,吴小淮开始跟踪拍摄瑞安木活字印制族谱活动,他自驾车在浙南、浙东、闽北一带乡村及山区跟踪拍摄木活字谱师修谱十余年,期间经历严寒酷暑、冷风暴雨,行程数万公里,到达60余个修谱现场,跟踪拍摄采访近百位修谱师傅。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他拍摄了万余张有关木活字印刷技术的照片和大量视频资料,基本掌握了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术传承范围、传承现状和传承人谱系等相关情况。2009年,他以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为拍摄对象的摄影作品《木活字印宗谱》在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中获得文体游艺类文献奖。而且,得益于他对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进行的系统的影像记录和详尽的资料考证,2008年,文化部确定以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为活体传承代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中国活字印刷术”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0年11月15日获得批准,吴小淮负责起草申报文本并提供了全部影像资料。同年,他出版了摄影集《梨墨春秋——瑞安木活字印刷影像志》,以照片的形式完整地介绍了瑞安木活字印制宗谱的全部流程和它所体现的民俗事像。2011年,他拍摄的东源木活字印刷摄影组照《梨墨春秋》又获得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我们的精神家园·201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银质奖。2012年,由他撰写的《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一书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首次对瑞安木活字印刷术做了详细介绍,包括其发展历史、传承谱系、工艺特点、谱师与谱牒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及发展现状等,该书迄今仍是研究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的扛鼎之作。非常难得的是,他通过仔细研读瑞安东源王家的《王氏宗谱》,并在王氏子弟王法炉的协助下,完整绘制出了王氏家族木活字印刷技术传承世系图,清晰地展现瑞安现有的传承群体的历史脉络。此外,由瑞安市图书馆举办的、主要以吴小淮摄影作品为主的《梨墨春秋——瑞安木活字印刷影像志》又获得了2018年浙江省各级图书馆展览策划创意大赛一等奖与最佳展览内容奖。吴小淮还时常通过报章、网络、电视等媒体对外宣传、介绍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

可以说,正因为吴小淮是当地民间文史学者,他才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去深入跟踪及研究木活字印刷术及祖谱印制。一方面,他作为“局内人”对当地民俗和社会文化的理解圆融无碍。从一开始,他就不是单方面地去追寻木活字印刷技术本身及其传承,而是从当地浓郁的谱牒文化开始,从文化整体的角度去调查和研究木活字印刷技术,族谱修制的流程、规矩和禁忌等民俗事像都在他关注的范畴,而这些是与木活字印刷技术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密不可分的,可以说谱牒文化是木活字印刷技术在当地得以绵延传承数百年的最主要动因。而且,作为当地人,他和谱师及修谱家族之间的沟通和交往也不存在任何語言和文化障碍,无论是采访还是拍摄,他对于对象的理解和把握都远超外来的专家和学者,可以最真实地反映木活字印刷技术的本态和文化、民俗意义。另一方面,作为“局外人”,吴小淮本身并不是谱师,不是木活字印刷技术的从业者,他和各位谱师之间也不存在利益竞争,所以能够站在比较中立、客观的立场与各位谱师平等交往,甚至可能会通过自己较为广博的人脉交往关系为谱师介绍业务或者提供其他方便,很多谱师也因此与他成为知己,并愿意敞开心扉与之交谈技术、业务甚至是个人私事,而这种深层次的人际交往及情感交流对民俗文化调查者、研究者而言是获得更多、更深层次的资料和素材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地方文化精英的这种“局外人”与“局内人”的双重身份,不仅使其对本乡土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认同感,能够以“自己人”的身份深入其中,自愿自觉探寻文化遗产背后更深层次的民俗意义和社会本质;同时非传承人的“局外人”身份,又使其能够“置身事外”更宏观地理解当地非遗保护的政策和意义。

二、乡贤古风影响下的文化自觉

浙江温州古称永嘉,南宋时期政治、经济重心南移以后,这里成为南北方移民聚集之地,各种思想、文化与技艺汇集交融,使其成为文化发展重镇,不仅产生了永嘉杂剧(南戏)、永嘉诗派、永嘉医派,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永嘉学派,而瑞安作为永嘉学派的发源地,更是重文笃学、先贤辈出。南宋时,瑞安先贤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均为永嘉学派巨擘,而叶适更是成为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清末孙锵鸣则是永嘉学派重振复兴的主将。永嘉学派务实创新、笃学重商的“事功之学”在温州地区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具有变通思维的温州人在“事功”思想的指导下,逐渐发展出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这里因而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吴小淮也深受永嘉先贤思想影响,他祖籍虽然在江苏淮阴,但其出生、成长乃至工作均在瑞安,瑞安可以说是其文化故乡。吴小淮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辈均受过高等教育,为瑞安当地文化乡贤。吴小淮自幼受家学熏陶,学养深厚,而永嘉先贤也一直是其心中的丰碑。成年后,吴小淮虽未从事相关学术研究工作,但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直接影响了其后来对本地民俗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吴小淮早年曾在政府任职,20世纪90年代初期受当时下海经商思潮的影响,辞职经营广告策划公司。由于他从事的行业与摄影密切相关,这不仅使其成为一名资深的相机收藏家和鉴定家,同时也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家。经济自由以后一定要回归文化,这是温州人历来的传统。吴小淮也不例外,在从事商业摄影的同时,自幼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培养了他对周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关注,于是他将相机对准了瑞安周边的民俗风情,瑞安木活字印制宗谱和温州鼓词《南游灵经大传》是他重点关注的两个项目,都分别跟踪拍摄了多年。而早在2002年瑞安木活字印刷术刚刚走进大众视野时,吴小淮就受瑞安市政府委托,负责瑞安东源村“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的策划、修缮和布展工作,由他牵头谈判收购了瑞安木活字最主要传承家族——东源村王氏家族后人200多年的老宅院,并找当地土木工匠严格按照古旧房屋修缮的原则和程序进行修葺,完整保存了原有老建筑的结构和装饰风格,使其仍按清中晚期浙南农村民居的格式展现。因为修旧工程工序复杂,用料和做工都比较考究,致使最终费用超出政府预算数万元,作为整个修缮工程的具体负责人,吴小淮自己补贴了这部分费用,他非但不觉得亏本,反倒很自豪,他觉得能够将传统文化挖掘与展示出来,是“难得的功德事”,经济得失无需计较。现在,“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已经成为当地木活字印刷技术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每年都接待国内外大量访客,同时也是当地各种学校的文化教育基地。

回看吴小淮对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的持久关注和研究,无论是他历尽艰辛的拍摄采访、深夜青灯下查卷著书还是贴钱贴工筹建木活字展馆,都是基于自己对本乡土文化的热爱,是一种自愿自觉的文化行为,他继承了瑞安先贤对本地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热忱与责任,而他以及与他有同样文化热情的地方文化精英的这种示范行为,和古代先贤一样,起到了地方文化“领头人”的作用,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能够赢得当地民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者的信任与尊重,无形之中会带动当地普通民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同时也会成为当地的精神文化遗产而世代相传。地方文化精英的这种文化自觉精神正是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持久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三、政府与传承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前文已经说到,传统中国社会中,地方乡贤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协助力量,他们在官、民沟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样,在现代社会,像吴小淮这样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文化自觉的民间学者,是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行者、排头兵,而其非官方的自由身份也使得其能够成为地方政府与非遗传承者、从业者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有些事情政府不便直接出面管理,而非遗传承人或者从业者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进行自我管理,交由这些政府与民众都信任的地方文化精英进行操作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瑞安市活字印刷协会”的成立就是这种情况。

一直以来,瑞安当地从事木活字印刷术印制族谱的谱师都是个体从业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当地农民,在农闲时以父子、兄弟、夫妻或者邻里组成修谱队伍,四处为人修谱。谱师之间关系松散,且难免会有恶性竞争,导致互相压价或排挤,从而损害整个行业的利益,非常不利于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与保护。为了改变谱师们这种“各自为政”的散乱局面,2009年,吴小淮在瑞安市文化部门的授意下,牵头成立了“瑞安市活字印刷协会”,把当地从事木活字印刷技术的从业者,包括谱师、刻字师傅等都吸纳到协会中,行业协会的成立对推动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与保护是非常有益的,能够及时掌握本行业及从业者的总体状况,合理调配各种信息和资源。行业协会对从业者既有一定的约束,同时也是更好的保护,可以在谱师与修谱家族之间架起桥梁,互通消息,互相协助,更好地保护从业者的利益。第一批入会者100人,现在会员大概有150人左右。吴小淮作为木活字印刷术行业之外的人,而被政府部门和谱师们信任挑起成立行業协会的大梁,可见他在当地的声望是比较高的。他常年跟踪拍摄谱师们的修谱工作,很多时候甚至同他们同吃同住,并通过报章、网络等媒体对他们进行义务宣传和推介,和谱师们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同时他作为有文化的民间学者和专家,能够从理论上对木活字印刷术乃至整个谱牒文化进行总结和思考,这也是民间谱师们做不到的,因而受到谱师们和政府的双方面的肯定和尊重,他建起了政府与谱师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对木活字印刷技术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曾言:“我拍摄木活字印刷术的全过程,未动用政府或社会团体的资金,也不求取任何回报,只是希望借用摄影的手段,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文化事业,这既是拓展摄影功能,也是在实践摄影人的社会责任。”[3]

可以说,吴小淮虽然不直接从事木活字印刷术及修谱事业,但他的这些行为无疑都在推动着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与保护。而且,他所起到的作用是当地任何一个谱师都无法达到的。在很大程度上,木活字印刷术从业者是为了谋生才从事此职业,他们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的”,受经济因素影响很大,一旦经济利益不显著,无法将此作为主要谋生的手段,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很快就会放弃这种职业,这也是中国目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所以传承不继的重要因素。而吴小淮这样的地方文化精英则不同,他们出离于行业之外,保护和研究本地的文化遗产并不是为了获取经济或其他社会利益,他们的目的更加纯粹,是自愿自觉的行为,因而可以持久地关注这一文化事项的发展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重视像吴小淮这样的本地文化精英的作用。外来的专家学者虽然有非常规范的学术范式和坚实的理论基础,观察问题的视域也较为宽广,但当他们面对非自己本乡土文化时,往往会“不服水土”“眼高手低”,他们对本乡土文化的热忱和认同感比不上本地的学者,并且时常会不自觉地从来客的角度来审视和研究这种“异乡”文化,其眼中表象的东西会大于实质,不容易抓取到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核。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本社区的其他诸多文化观念和文化行为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文化生态环境,外来的专家学者作为旁观者和临时来客,完全融入当地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的观点或多或少都带有片面性,很多时候甚至是“自以为是”,容易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俯视”某种乡土文化,甚至时常期望以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来对其进行某些干预,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改造”“提升”方案,而一些地方政府在出台相关保护政策或方案时,如果仅仅听信这些外来专家的意见,其结果有时候会适得其反,会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向歧路。在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当中,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因此,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如何平衡外地专家和本地文化精英二者的作用与关系,应引起一定的重视。地方文化精英在非遗保护实践中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智慧和力量,对地方非遗保护而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万建中.民俗田野作业:让当地人说话[J].民族艺术,2018(05).

[2] 何兰萍,殷红春,杨勇.乡村精英与乡村的文化建设[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3] 李艺.摄影家吴小淮:用镜头推动温州非遗走向世界[N].温州日报,2015-12-04.

猜你喜欢

瑞安精英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风筝
快乐农场
荡秋千
金融精英速成指南
Tough Nut to Crack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我的生日
精英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