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渗透

2019-09-10任普健

天津教育·中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法治道德

任普健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根据当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渗透情感教育现状的分析,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我国新课改政策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要求教师一定要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学生们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以及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是注重学生的成绩和理论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问题,而且传统的教学工作只是一味注重灌输性教学,帮助学生们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缺乏自身的感悟和理解,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显著降低。因为本身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就是以学生、家庭、社会、学校等内容为主体,应当在学习当中适当地为学生们传输我国的法律法规以及个人优秀品质等相关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注重片面的讲解,不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缺乏情感教育的渗透。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可行性对策分析

(一)注重课程设计过程和情感教育两者的结合

首先,为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教师一定要注重课程设计过程和情感教育两者的有效融合。对于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值青春期,是自身发展和成长的黄金时期,所以对自身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着较强的敏感度,那么教师在为学生们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时,就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成长特点以及個性化需求进行课程的设计,并且合理地将情感教育融入实际教学工作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诚实守信”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表现,制作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同时教师还可以合理地利用互联网为学生们收集教学资源,像“油条哥”刘洪安的视频就可以当做教学案例提供给学生观看,也可以将我国日本留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发生缺乏诚信度的实例,不遵守工作的各项要求,存在偷工减料等不良行为,最终被企业所抵制的问题,做成视频提供给学生们观看,然后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当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并且围绕道德标准再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达到情感教育渗透的目的。

(二)加强课程导入环节和情感教育两者的结合

其实,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想渗透情感教育,就要加强课程导入环节和情感教育两者之间的融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都存在着单一、乏味以及枯燥的问题,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很难进入学习氛围,并且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也不能全面体现出来。而合理地将情感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导入环节,将会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显著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地引导学生们,尽可能不予评价,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见解和看法,当学生出现偏差时,教师再给予正确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们建立健全的性格以及渗透情感教育,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重视实际现实生活和情感教育两者的结合

最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还应当注重实际生活和情感教育两者之间的融合。只有在教学工作中融合现实生活,才能帮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道德观念。根据近几年我国违法犯罪案件来看,青少年犯罪行为越来越多,原因就是学生缺乏道德与法制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对学生们开展实施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与公安部门加强沟通和联系,定期到学校进行法律普及,让学生从现实案例中全面了解和认识道德与法律的标准和各项要求,或者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少管所进行参观和浏览。

三、结语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意识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积极优化和更新教学理念,及时抛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手段,顺应新课改的各项新要求,促使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还要注重课程设计过程和情感教育两者的结合,加强课程导入环节和情感教育两者的结合以及重视现实生活和情感教育相结合,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基础。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法治道德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