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寸大千:历代篆刻艺术之美

2019-09-10郭梓

新晨 2019年4期
关键词:官印方寸赵孟頫

郭梓

历史上,哪位皇帝拥有的印章最多呢?据说,是乾隆皇帝。他收藏的印章数量多达1000枚。近代也有一位印章达人——齐白石,他有300多枚印章,为此还得了个雅号——“三百石印富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乾隆会有那么多印章?那些印章都有什么功能?齐白石收藏的印章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印章的发展历史中,咱们一起跟着作者杨勇,通过《方寸大千:历代篆刻艺术之美》这本书,来看看小印章里的大乾坤吧!

大家知道,战国初期,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地,成为独立的诸侯国,所以它们的文字统稱为“晋系文字”。

不只是文字,他们的印章规制也差不多,学者统称为“三晋古玺”。除了精巧的晋系古玺,战同时期还有粗犷的齐玺、肆意的楚玺、拙朴的燕玺等等。那它们的设计风格,来源于哪里,又是跟谁学的呢?大部分印文的设计,都是参考周朝铭文来的。特别是在地处西部边缘的秦,和其它诸侯国沟通少,受的影响也小,完全承袭了西周晚期的铭文遗风。

秦国统一六国后,进一步明确了全国的印章制度,只有皇帝用的印才能被称作“玺”,大臣和百姓们的印信一律称为“印”。这套制度一直被后世延用,先秦古玺多变的篆刻风格,也为明清篆刻艺术的发扬奠定了基石。

小小的印章随着历史的波涛飘呀飘,一路见证了汉朝的兴衰,三周两晋南北朝的纷争,结果,飘到隋唐时期,卡住了,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呢?

小印章身上发生了大变革!

首先是印章制度的变化,官印加强了官方属性。以前官印大多是官员自己佩戴,隋朝政府开设了掌印官一职来管理和使用印鉴,实施监印权和用印权分离的制度。

其次,为了顺应制度变化,官印的尺寸也变大了。以前的官印基本都是两三厘米见方,隋朝直接扩大了一倍,印章变大了,大家也就没那么方便随身携带了。到了唐朝,武则天对“玺”也有了意见,她嫌这个字发音和熄灭的“熄”很像,犯了避讳,就把帝王用的印章改名叫做“宝”。隋唐时期,官府加强了对官印的管控,文人们开始把注意力放到折腾自己的私印上。到了宋朝,收藏精美的印章已经成为一股风气了。宋徽宗也爱印章,不过同为皇帝的他,比乾隆节制一点,在书画作品上亮相最多的就是“宣和七玺”。

这种具有书画鉴藏作用的印章,自上而下影响了许多文人,成为小印章迈入艺术领域的重要推动力。

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所以元代的官印上有汉字和八思巴文两种语言。他们发明了一种“花押印”作为私印。虽然花押印是实用型的产物,不过它的艺术价值不在文人印之下。或许是因为蒙古族文化的冲击,带领篆刻艺术发展的第一人——赵孟頫,发起了一场复古运动,力挽魏晋之后印章的靡弱之风。

赵孟頫也没有浪费自己的一手好字,常常亲白配篆,再交给印工镌刻,他的印章字形婉约流美,排版紧凑有度。赵孟頫还觉得新奇相矜、不遗余巧的印章流于俗套,崇尚秦汉时期的古雅印章。巧了,有个叫吾丘衍的篆印高于和赵孟頫的审美观点一致,于是两人合力,在借鉴秦汉、唐宋印章风格的基础上,开创出新的印章风格,后人称作“元朱文”。

慢慢地,在两位艺术界翘首的影响下,元代的画家们纷纷介入篆刻的创作,比如柯九思、王冕、黄公望等人。

就这样,小印章总算成功挤进了文艺圈,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艺术种类之一。

在本书中,作者还详细列举了历朝历代具有代表性的玺印,如果您对篆刻的艺术感兴趣,甚至还有点好奇明清时期衍生出了哪些篆刻流派,那么您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

您别说,从小印章的角度来看历史,还真能有不少新收获。下次去博物馆,可得好好研究一下展出的玺印了。

书名:《方寸大千:历代篆刻艺术之美》,作者:杨勇 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好书项目组推荐。(源自仁仁阅阅读平台)

猜你喜欢

官印方寸赵孟頫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方寸洞
裴度失印不急找
裴度失印不急找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裴度失印不急找
“乱了方寸”前不可加“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