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区马铃薯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良栽培技术
2019-09-10张发治
张发治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otato cultivation in Tong′an District was investigated, finding that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in potato cultivation, such as improper seed potato treatment, improper sowing date and sowing depth, unreasonable close planting, without rotation system, improper ridging and unscientific fertilization. The corresponding technica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ncluding implementing fieldupland field rotation, selecting suitable sowing date, proper treatment of seed potato, rational regulation of planting density, rational soil cultivation and scientific fertilization.
Key words: Potato; Cultivation technique; Problem; Improve
近年来,厦门市同安区马铃薯年种植面积500 hm2左右,年总产值超过4000万元。随着马铃薯脱毒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防治药剂等种植技术的应用推广[1],马铃薯产量不断增加,经济效益也不断提升,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但据笔者对同安区马铃薯生产情况调查发现,仍有部分农户延续传统的种植方法,导致马铃薯种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迟滞了马铃薯种植业的整体均衡发展。本文对同安区马铃薯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良技术措施,以促使马铃薯种植达到增产、增效、增收。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种薯处理不当
种薯习惯于整袋随意堆放,种植时倒出直接切块,甚至切块后隔天播种,未能严格遵循切种前后进行晒种及消毒处理。种薯切块存在切块偏小的现象,单个切块20~30 g,每667 m2用种量100 kg,种块太小营养少,易造成出苗后植株细弱,导致产量降低。
1.2 播种期和播种深度掌握不当
种植户于9月底或10月上旬播种,此时气温偏高易导致病菌侵染,造成烂种、缺苗。播种深度深浅不一。调查发现,种块覆土仅2~3 cm,导致根系入土浅,营养吸收范围小,抗旱能力差,同时不利于匍匐茎的形成和薯块的膨大,易出现匍匐茎“窜箭”和薯块露出地面形成“绿头薯”等现象。近年来引进的荷兰系列、久恩系列、雪川系列、希森系列优质脱毒薯种,均有在土表(往上节)结薯的习性。
1.3 种植规格不合理
生产中存在种植越密产量越高的片面认识,畦带沟宽85~90 cm,双行种植,行距42.5~45.0 cm,株距为12.0~15.0 cm,每667 m2高达6000株以上,有的甚至超过6500株,植株相互遮阴,通风透气不良,严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容易发生病害,并在后期易出现倒伏现象。另一方面,种植过密造成小薯率高、商品薯率低的问题,影响到经济效益。
1.4 未实行轮作制度
马铃薯忌连作或同科连作,青枯病、黑胫病、枯萎病等病菌可在土壤里存活,连作使植株发病率显著提高[1-2]。另外,马铃薯属于高吸钾作物,连作种植使土壤中钾元素含量缺乏,影响后茬产量[3]。
1.5 培土措施不当
部分农户仅在封行前培土,培土厚3~5 cm,没有开深沟覆盖,导致马铃薯块茎在地下正常生长发育的空间不充足,块茎生长膨大容易顶出地表,出现青头,品质降低;同时由于培土太薄,病菌随水渗透使块茎感染率增加,降低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1.6 施肥不科学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率低,农户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合理搭配施用认识不足,偏施施用N、P、K,而中微量元素施用量少甚至不施。施用的农家有机肥未经充分腐熟,农户从畜禽养殖场购买鸡粪、鸭粪、猪粪等有机肥未经充分腐熟直接施用,未充分腐熟的粪便易发生二次发酵,分泌有机酸,产生热量和有毒气体等,同时未经腐熟的有机肥所携带的病菌也会对马铃薯造成侵染,马铃薯种块在田间未出苗即腐烂或后期商品薯表面出现斑点与此有关[4]。
2 改良栽培技术
2.1 实施水旱轮作
水旱轮作可以活化土壤养分,降低土壤病虫害发生程度。若未能实施水旱轮作,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翻,并在7月至9月进行暴晒,有效杀灭土壤病虫害,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促进土壤养分转化。
2.2 选择适宜播期
马铃薯若提前种植(9月底至10月上旬),因气温偏高不利于薯苗的正常生长,易发生青枯病、枯萎病,造成烂种、缺苗。平均气温20℃以下播种较为适宜,同安区11月10日至25日播种最佳;若延至12月初播种,气温偏低不利于马铃薯生长,营养生长期不足,且翌年3月中下旬进入梅雨季节,气温反复、湿度大,极易造成后期疫病为害蔓延,影响产量和品质。
2.3 正确处理种薯
选择高质量、增产潜力大的优质脱毒种薯。种薯购回后应及時摊开晾晒在有散射光和通风透气良好的场所,可堆放2~3层,同时剔除病劣薯块。经“风吹日晒”并多次轻微翻动,直至薯皮均匀发绿、芽眼萌动,此时切种最为适宜。晒种是为了加快解除休眠,促进愈伤组织愈合,减少病菌侵染,利于种薯发芽整齐、出壮苗、出全苗[5]。
据近年来的试验结果表明,种薯块重40~45 g比块重20~30 g每667 m2产量增加315.3 kg(3年平均)。研究显示,大切块的营养不仅供给发芽、出苗、扎根的出苗阶段,出苗后仍可供给幼苗,使植株更加健壮,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增强。因此,建议每667 m2购种薯175 kg,种植4000穴,薯块重40 g,多余种薯可就近集中假植用于移栽补缺补漏。
部分种植户为了早上市搶占市场,提早从9月中下旬或10月上中旬开始播种,此间平均气温23.2℃,高于马铃薯幼苗适宜的生长温度(16~20℃),易引起病菌的侵染,造成田间缺苗。为此,种植户必须对薯块进行药剂消毒,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甲霜灵或50%多菌灵300~350倍液,浸种5 min捞出沥干,并及时摊开通风透气晾干,以免造成烂种。浸种后沥干的马铃薯种块可用滑石粉(含有钙、镁元素)或草木灰(含有钾素肥料)、火烧土等进行拌种,可吸干种薯表面水分、加快伤口愈合。
2.4 合理调节种植密度
马铃薯早、中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00~120 d)有中薯系列、荷兰系列、雪川系列、久恩系列等,晚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20 d以上)有闽薯1号、克新19等。早、中熟品种种植可相对密植,按照畦带沟宽90~100 cm种植,双行种植,株行距(30~35)cm×(45~50)cm,每667 m2植4000~5000株。可根据土壤质地、肥力高低适当调节种植株数,土壤质地为中壤以上、肥力较高的,可取下限;沙质地、肥力一般的田块,可取上限。晚熟品种每667 m2种植3500株左右。适宜的播种深度为8 cm,土壤较粘重的田块可以稍浅,以防出苗受阻。
2.5 适时培土
马铃薯整个生育期至少进行3次培土。第1次为小培土,在幼苗长齐后结合施用提苗肥时进行,培土厚2~3 cm;第2次在马铃薯膨大初期,结合追肥进行,培土厚3~4 cm;第3次在马铃薯封行前进行,开沟大培土,把沟底的土培到畦面,厚度10 cm以上,从沟底培上的土壤要均匀覆盖在畦面,并轻拍压实。
2.6 科学施肥
马铃薯是高吸肥作物,若营养供应不充足,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及产量就会受到影响。生产表明,每667 m2施用优质有机肥3500~4000 kg,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产量可达3500~4000 kg,产值达万元以上。
2.6.1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对未充分腐熟的有机农家肥集中堆积,用塑料薄膜封盖密闭进行充分发酵,保持膜内温度65~70℃,经20~25 d即可充分腐熟,同时杀灭有害病菌及有害虫卵。
2.6.2 多种养分均衡供给 生产中只重视氮磷钾的施用,忽视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增产效果不明显。同安区2008年开展的耕地地力质量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土壤中有效硼含量0.19~0.25 mg·kg-1,而硼的临界值为0.5 mg·kg-1,土壤严重缺硼。根据施肥试验,每667 m2施用硼砂1.5~2.0 kg或在开花至茎块膨大期喷施0.25%~0.30%硼砂溶液,隔7~10 d喷1次,连喷2次,每667 m2可增产100~300 kg,且成品薯表面有光泽、卖相好。因此,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保证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以及中、微量元素的均衡供给。
参考文献:
[1]谭九,丁明亚,李济宸,等.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第二版)[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2]程天庆.马铃薯栽培技术(第二版)[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3]唐子永,郭艳梅.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4]严意明.马铃薯栽培技术在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7(1):83,89.
[5]韦寒中.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园艺,2010(5):3-4.
(责任编辑:刘新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