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年轻化,都是槟榔惹的祸?
2019-09-10廖贵清李敏盈李雅伦
廖贵清 李敏盈 李雅伦
口腔癌是口腔颌面及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六位。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发30万~40万例口腔癌症(口腔癌或口咽癌)患者。我国是世界上口腔癌六大高危国家和地区之一。在中国,口腔癌占全身恶性肿瘤发病率的1.5%~5.6%。口腔癌如此常见,且危害严重,我们应该更好地认识它、预防它。
根据发生部位分类,口腔癌包括发生在舌部的舌癌、在脸颊黏膜的颊癌、在牙龈的牙龈癌、在硬腭的鳞癌和口底癌等,广义的口腔癌还包括唇癌和口咽癌。
此病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呈现两种新的趋势:一是年轻化,3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日益增多,部分患者被确诊为口腔癌时还不到20岁;二是女性患者比例增加。
2016年4月29日,著名作家、《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先生因口腔癌与世长辞。据报道,陈忠实先生病起于“口腔不舒服,溃疡,一直不见好”,数月后就诊发现竟然是舌癌,且“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让人唏嘘不已。
病向浅中医,一些口腔问题是疑似患上口腔癌的“信号”。比如长时间不愈的口腔溃疡,一般的口腔溃疡是自愈性的(通常在两周以内),如果口腔溃疡超过两周都不愈合,就需要找口腔专科医生检查,必要时通过活检来确诊。此外,口腔黏膜的癌前病变,比如白斑、红斑、扁平苔藓等,也要予以重视,建议随诊观察。
不少人认为,“癌”等于“绝症”,若患上口腔癌能否治好吗?
在口腔专科医院,针对口腔癌,通常是以手术为主开展综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等)。以舌癌为例:
如早期发现,及早治疗,5年生存率达到90%以上,手术可在半小时左右完成,患者日后说话、吃饭几乎不受影响。
如到了中晚期才治疗,5年生存率就不足50%了,视病情可能会切除1/4甚至一半以上的舌头,通过术后修复(皮瓣移植:在自身取一块皮肤和皮下组织转位或移植到创面上进行修复),可恢复部分说话能力。
口腔癌越来越普遍,可能与口腔卫生状况、某些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口腔卫生状况不佳,持续的不良刺激和损伤是导致口腔癌的一大“凶手”。烂牙、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锐利的边缘,可刺激和损伤舌头,因为舌头运动得多,反复损伤溃疡,可能诱发口腔癌。另外,经常熬夜引发免疫力下降,长期烟酒刺激致血管扩张,有害物质更易被口腔吸收,都是口腔癌的诱因。
尤需注意的是,嚼食槟榔是当前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口腔癌诱因。2003年,槟榔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认定为一级致癌物。在槟榔流行的国家和地区,口腔癌的发病率名列前茅。印度是消耗槟榔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口腔癌的高发国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接近60%的居民咀嚼槟榔,该国口腔癌的发病率位居世界第一。在我国境内,嚼槟榔主要流行于台湾、湖南、海南、福建等地。2017年,央视报道湖南口腔癌高发,患者多爱嚼槟榔——2006年~2016年,长沙五所医院收治的因长期咀嚼槟榔导致的口腔癌患者由96例增长到1803例,十年间翻了将近20倍。
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提出“在有咀嚼槟榔习惯的地区,以长期咀嚼槟榔对口腔健康的危害为重点,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口腔健康检查,促进牙周、口腔黏膜病变等疾病早诊早治”。
那么,为什么嚼槟榔容易引发口腔癌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物理性损伤:咀嚼槟榔时,槟榔纤维的摩擦会造成口腔黏膜的局部外伤和黏膜损伤。长期咀嚼檳榔,会导致损伤迁延不愈,形成局部的慢性损伤,引起慢性炎症和细胞增殖。
二是生物毒性:槟榔含有大量的多酚和多种生物碱,其中槟榔碱是最主要的成分,能明显促进上皮细胞的凋亡。
三是与烟草的协同作用:单纯咀嚼槟榔即可明显促进口腔癌的发生,而同时吸烟的槟榔爱好者发生口腔癌的几率更高。研究表明,咀嚼含烟草的槟榔,唾液中的毒性物质会显著升高,对细胞DNA合成等过程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除了口腔癌这种最严重的后果外,“口腔黏膜下纤维化”这种癌前病变更为普遍,带给患者的危害和折磨一点也不小——口腔黏膜硬化,自发痛、口干、味觉减退,后期张口受限,言语甚至吞咽也出现困难。
此外,槟榔质地较硬,嚼食动作频繁,超出牙齿正常负荷造成严重磨损,也危害着口腔健康。
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远离遗憾。为了避免患上口腔癌,日常生活中应建立良好的习惯:
1.关注牙齒健康
及时处理龋齿(烂牙)、不良修复体(失败的假牙)。龋齿、残根、残冠的锐利边缘及不良修复体均会刺激和损伤口腔黏膜,造成反复溃疡,导致口腔黏膜恶变。
2.注意口腔卫生
勤刷牙,有条件可在每次进食后刷牙。漱口水要慎用,避免过度刺激口腔黏膜。养成定期洁牙的习惯,及时发现和处理口腔问题。
3.注意饮食健康
不要吃太烫的食物,避免反复损伤黏膜。少吃油炸食物、咸鱼、腌制品。
4.戒烟戒酒戒槟榔
抽烟、喝酒可导致口腔癌患病率高发。槟榔是一级致癌物,嚼食槟榔不仅导致口腔黏膜病变,也会磨损牙齿。
5.易发人群应定期做检查
一是有家族史的患者;二是从事接触化学致癌物工作的人群。
(:大众健康201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