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被手机控制了人生
2019-09-10莫媛李岩松
莫媛 李岩松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五花八门的手机款式和一应俱全的手机功能,使手机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工具。多功能手机的发展与普及改变了通信和信息领域,使人们更容易地接受来自世界的信息。但手机宛如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会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否則将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因此,避免孩子在使用手机过程中产生过度沉迷行为,防止手机成瘾十分重要。
手机成瘾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关于手机成瘾,目前学术界还未形成统一的界定,根据以往关于手机成瘾的研究,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术语,如“手机依赖综合征”“问题性手机使用”“手机焦虑”等等。聊城大学教育科学院副教授韩登亮将手机成瘾定义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不适应的一种病症。来自马德里康普斯顿大学的研究者Jose将手机成瘾与网络成瘾比较后认为,手机成瘾在表现特征上与网络成瘾一致,均表现出缺乏冲动控制和成瘾的行为表现。所以手机成瘾不能简单地从使用手机浪费时间来理解,而应该与上瘾的概念相联系。所谓成瘾,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物,虽然这样做会给自己或已经给自己带来各种不利后果,但自身仍然无法控制。笔者认为,手机成瘾是个体对于手机的过度依赖,且自身无法控制这种依赖冲动,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的不适应的病症。
有研究表明,有些人对自己的手机十分依恋,以至于当手机不在身边时便会变得十分焦虑。
导致手机成瘾的内在因素。一是年龄与性别。伊斯法罕医学科学大学研究者Mazaheri发现,人们使用手机的总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20岁以下的人使用手机的时间最多,其中主要人群是14岁左右的青少年。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阶段,自控能力差,容易被外界影响从而导致手机成瘾。研究发现,手机成瘾在性别上也存在差异,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虚拟世界所吸引。二是性格与自尊。印度某大学心理学教授Bhardwaj及其助理研究员Ashok发现,手机成瘾和孤独感之间存在相关性;手机成瘾大多在一些性格较为孤僻、人际关系不融洽甚至不合群、具有封闭心理以及缺乏自信的人群中出现;同时手机成瘾也与低自尊存在相关。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者Park研究发现,低自尊与社会焦虑都能导致手机的滥用。三是手机使用者主体意识及目的性的缺失。手机成瘾者在使用手机过程中缺乏主体意识以及使用的目的性,盲目地使用手机,最终被手机所牵制,导致无法控制自身的沉溺行为。手机功能众多,内容丰富,学生在使用手机过程中如果没有设定学习目标,只是一味追求玩手机带来的满足感,很容易导致手机使用不当,最终白白耗费了光阴。
导致手机成瘾的外在因素。一是科技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功能越来越多元化,手机不仅仅用于通话,还可用于娱乐消遣,时尚与智能兼备的手机充满了吸引力。儿童时期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对许多事物都充满好奇,且自控能力较弱,更容易被手机所吸引。二是社交模式的改变。当前,各种社交软件层出不穷,微信、QQ的出现逐渐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模式,匿名交流、远程沟通既新颖又普遍,大家在用这些社交软件时,缺乏自控力的人极容易陷入其中,最终导致成瘾。现如今许多家长都为自己的孩子配备了手机,因此,周围的同学都在使用手机时,学生出于从众心理,也会常常使用手机。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统一进行保管。的确,这样的措施能够有效避免中小学生陷入智能手机无法自拔,从而降低形成手机成瘾的可能。三是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手机使用行为。相比于其他教养方式,父母对其越宽松、越溺爱的孩子,越容易产生手机成瘾的行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手机的滥用和依赖与孩子形成手机成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手机成瘾涉及的相关脑区
目前,虽然已有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手机成瘾的问题,但是关于手机成瘾的脑科学研究尚未成熟,因此仅针对手机成瘾的脑科学相关的探讨更偏向于与网络成瘾相联系。根据以往文献发现,人们之所以对手机如此沉迷,是因为手机中的内容对我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可以从行为成瘾(网络成瘾)这个角度着手了解手机成瘾相关的脑机制。
根据以往研究,我们知道大脑中认知控制相关的区域活动的变化与成瘾行为具有相关性。额叶是支配逻辑思维、目标设定、规划和自我控制的大脑脑区,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中枢。研究表明,执行功能与前额叶执行功能密切相关。执行功能是指人类对许多加工过程协同操作的能力,包含多个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如注意和抑制、工作记忆、计划某一任务、决策和监控之间起着重要作用。另外,额叶皮层也是进行冲动控制的脑区。在神经回路的层面上,网络成瘾导致神经适应以及结构的变化:由于长时间使用网络,导致内侧前额叶受损,所以与正常人相比,网络成瘾者在冲动性控制上表现较差。华中师范大学贺金波副教授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脑机制最突出的特点是负责冲动控制的额叶扣带回和功能异于常人,表现在额叶皮层灰质体积较小和白质密度较低,这应该是网络成瘾者无法控制上网冲动的神经病理学基础。同时成瘾者海马结构和功能也存在弱化现象,表明成瘾者的认知加工,尤其是工作记忆明显低于常人。青春期的学生理性脑区(额叶)尚未发育完善,过度使用网络,容易造成额叶功能受损。在行为层面上,网络成瘾者在不同领域的认知功能似乎受到限制。
意大利医学研究者Gianna发现,网络成瘾者在奖惩敏感性相关区域(前后扣带回、脑岛、背外侧前额皮质、颞顶叶区域、脑干和尾状核、腹侧纹状体)激活增加,表现出对奖赏敏感性的增加,而对损失敏感性的降低,这与物质使用障碍观察到的功能改变类似。也就是说,学生在上网时,相关脑区会被激活,而当学生形成网络成瘾时,相关脑区由于长时处于激活状态,这些脑区功能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成瘾者对于奖赏认知的障碍,正如吸毒会改变大脑功能一样。
另外,在渴求状态下,除扣带回、额叶外,成瘾者伏隔核的激活状态显著高于非成瘾者,且激活程度与其报告的渴求感呈正相关,证明网络成瘾者存在较强的对网络的渴求。同时,也有研究发现,长期处于网络游戏状态,会使右侧眶额皮层受损,从而导致视觉功能与听觉功能的下降。另外,与健康组相比,网络成瘾者胼胝体中纤维连接减少,这表明网瘾者大脑半球之间连接功能可能产生了退化。
如何避免学生手机成瘾的危机
根据以上关于手机成瘾的概述,我们从其形成原因入手,考虑如何避免学生手机成瘾的危机。
从社会角度考虑。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心智的发展阶段,生理和心理均处于不成熟阶段,社会应该树立较好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学会利用手机的便利,摒弃沉迷于手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例如,当前各大视频APP在登录主页推出青少年模式,该模式会推出青少年教育的相关内容,另外还加入了强制休息等项目。
从学校角度考虑。学校和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引导学生利用手机的便利、快捷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另外,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集体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自我封闭的小世界,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体会大自然的美和集体协作的魅力。加强体育锻炼,用体育锻炼的方式来释放学业中的压力。
从家长角度考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亲密的伙伴,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在家里,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要时时刻刻“机不离手”。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主动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朋友,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另外,家长可以对孩子的自我控制行为进行奖励与赞扬,研究表明给予奖赏是教育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奖赏可以通过影响大脑中奖赏(动机)系统的活动提高个体的动机水平,使个体产生趋近行为,朝向目标而努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表现。
努力为孩子构建健康的成长空间,是每一位成年人对社会的责任。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打开手机,才是避免手机成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