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建构的应然样态与现实实践

2019-09-10李群张萍萍

教育家 2019年40期
关键词:农场劳动课程

李群 张萍萍

综观新中国教育发展史,劳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一直体现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都是“欲说还羞”“犹抱琵琶半遮面”。如今,劳动教育再次作为显性教育内容与德、智、体、美比肩而立。劳动教育的回归,反映了劳动及劳动教育对人的培养的重要作用與价值。

劳动教育回归的意义与迫切性

《中国制造2025》将制造业定位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性人才加以支撑,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既需要有把握核心科技的专业人才,也需要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工匠精神和能力的产业工人。但在很多人的意识里,鄙视体力劳动,不愿去做工务农。要扭转这种状况,让“劳动光荣、崇高、伟大”的观念深入人心,除了需要社会舆论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氛围外,还需要从学校教育入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明白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幸福生活,只有劳动创造的幸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劳动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到,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可见,劳动既是人发展的前提,也是获得发展的基本条件。

劳动教育是实现德智体美发展的有效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代诗人陆游以此告诫儿子如何读书做学问。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这里的“做事”就是亲身实践。我们常说“做学问”,可见学问是“做”出来的,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就是劳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发展与提升都离不开劳动实践。在劳动的过程中,需要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人与人所产生的社会关系正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而劳动要产生好的成效也需要有智力和体力的投入,这就给人知识的增进和体质的增强创造了条件,而很多体育项目就脱胎于生产劳动;美育通常指艺术教育,而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劳动创作。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劳动教育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学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应然样态

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建构学校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对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作了清晰的阐述,即课程、校内外劳动和家庭劳动。《意见》对劳动教育的内容也作了描述,在课程方面要求全学科渗透与专门课程学习相结合,校内外劳动则要求包含各种形式的劳动活动,家庭劳动主要指家务劳动。《意见》中还特别提出榜样的引领和感召,要求学校组织学生聆听劳模报告会,这是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的重要手段。

上述对劳动教育的形式、内容及劳动教育实现的现实场域的说明,基本给出了学校劳动教育的框架,从劳动教育的场域来讲要包含学校、家庭与社会(区),从劳动教育的内容来讲要包含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职业体验,从劳动教育实现的方式来讲要有学科渗透、专门学习、实践活动等。

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样态

散点式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在当下的学校是以怎样的形态存在呢?就我们所了解的北京市而言,大多数学校的劳动教育还是以散点式的课程或实践活动状态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相较于其他地区,北京市关于劳动教育的课程早已有之,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技术课程、高中阶段的以强调与职业发展关联的通用技术课程都隶属于劳动教育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特别是2015年北京市对课程方案进行修订之后,学校在课程管理的权限上进一步扩大,很多学校根据学生现实需求、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创建的要求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可分为:

与生活相关的课程。主要关注学生生活能力及生活情趣的培养,课程涉及烹饪、插花等内容,同时引入营养学、植物学及美学等相关领域的内容,体现课程的综合性特点。

与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相关的课程。主要伴生于新的中高考改革,考试的选择性意味着学生要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提早规划未来的发展道路。为帮助学生发现兴趣与潜能,学会自主选择,很多学校为学生开设了以生涯规划为目标的课程。这些课程包含了职业体验的内容。

传统的种植养殖课程。基于学校拥有的相关资源,一些学校在校园里开辟场地,让学生体验农作物或花卉的种植;一些学校基于城市生活实际开展无土栽培活动,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同时结合我国的传统农耕文明,让学生学习和感知传统文化。

传统工艺制作课程。围绕非遗传承展开,包含剪纸、民俗工艺品制作等,其课程的主要价值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学生动手创作能力的培养,一些课程的实施者还将艺术创作与文学创作相关联,通过艺术作品表现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展现故事情节。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的的课程。主要立足提升科学素养、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技兴趣,或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开发的高端课程。比如基于工程制造的STEM课程,基于竞技竞赛的航模课程、DI课程、机器人课程以及与高校和研究院所合作的航天课程等。

体系化的劳动教育。虽然,散点式的劳动教育是当下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形态,但有的学校已经开始初步尝试建构学校的劳动教育体系。以目前北京市学校劳动建设情况来看,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化设计有两种基本的设计方式,一是将劳动教育作为学校课程建构的纽带,二是以劳动教育为载体。

将劳动教育作为学校课程建构的纽带的课程以石景山爱乐实验小学的“劳动+”课程建构方式为代表。学校通过“劳动+”将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社区实践和家庭教育相融合。其中“劳动+学科”的相关课程包含了独立的劳动课程设置以及学科劳动教育的渗透。目前学校已由授课教师系统整理出学科课程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点,并明确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劳动教育目标。以数学《奇妙的圆》为例,教师将学习内容与劳动教育的结合点设计为圆的本质特征和非遗剪纸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剪纸这一劳动创造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圆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发展空间观念,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的劳动实践实现问题解决的愉悦以及通过亲身实践对知识理解的深刻。学科课程与劳动教育的结合点的梳理以及明晰的劳动教育目标的提出,使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所遵循,从而让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只停留在设计层面,而是真正落实到课堂。爱乐小学对劳动教育的落实还体现在“劳动+校区联动”与“劳动+家校协同”,他们每项设计都基于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都有对劳动教育目标的设计,并将这些目标与具体的活动内容相关联。

以劳动教育为载体的学校课程以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为代表。学校在北京市郊区开发出一个适应学校教育需要的学生农场,并将其作为学校的一个特别校区存在。学生每年有一段学习时间是在农场校区进行,这段时间学生所有应该完成的课业都转移到农场。为了让学生能有良好有效的农场学习体验,学校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的农场环境生态、不同的学习对象进行菜单式课程研发,形成学校的农场课程。一段时间的农场劳动教育承载了学生可能在此环境中学习内容的全部,这种沉浸式的农场学习,不仅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成为其美好的学习经历,还能够让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体验到劳动与收获的快乐,而这种感觉才是让学生能够真正懂得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动力。比如,学校通过农场的家禽家畜饲养实践来实施生命教育,学生饲养小鸡需要准备饲料、科学喂养,当喂养的鸡下蛋时,他们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捧在手里,惊奇地发现原来刚刚离开鸡妈妈的鸡蛋是有温度的。他们沉浸在新“生命”的诞生带来的喜悦中,这些体验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更真切、更实在。

我们在关注劳动教育的基本形式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要时刻明确并贯彻劳动教育的目标,只有目标清晰且一以贯之的教育才能是真正有效的教育,也只有经过这样的教育才能实现“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目的。

猜你喜欢

农场劳动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快乐农场
农场
开心农场(1)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