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丞:“十八中奇迹”就是老师全身心的投入
2019-09-10邢晓凤梁小楠
邢晓凤 梁小楠
始建于1949年3月的重庆十八中不仅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更有着拥抱未来的磅礴大气。在北京清华紫光国际交流中心,记者见到了来京开会的重庆十八中“当家人”罗丞校长。静水流深,罗丞低调内敛,温厚谦和,微笑中透着豁达。他语速不疾不徐,但掷地有声:“‘教育是解决人类社会深层次挑战的钥匙’,教育人要做真教育,不仅要带给孩子专业的知识,带孩子领略文化的魅力、人类的智慧,更要带给孩子激励的力量,唤醒孩子美好的心灵,鼓舞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出有高度、有温度、有厚度的人。”罗丞勤勉务实,真诚实干,他胸有丘壑,眼存山河,不仅关注学校当前的发展,更放眼未来。他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开放的世界、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之我们的教学模式也需要改变。一个好的学校,要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忱,造就孩子的创造能力,为学生创设“无边界学习”的多元空间,“思无边、学无界、行无界”,让孩子们以世界万物为教材,引领他们走向天地间的大教室,走向无限精彩的未来。
师爱灌注下的“十八中奇迹”
让每一粒谷穗都厚重饱满。1983年,罗丞以全县第四名的成绩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进入重庆市忠县汝溪镇初级中学任教。1991年进入重庆市忠县中学,从任课老师、班主任做起,先后担任教研组长、团委书记、副主任、主任、副校长等职。2004年,罗丞进入重庆十八中,又是从班主任到教研组长、副校长,在不同的岗位上历练成长。2012年罗丞担任重庆十八中校长。
教学时,他认真设计教学方案,推敲课堂环节。他教的政治课,充满激情,鲜活生动,善于结合当下的时政热点,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做一个好老师,只有业务的精与博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爱,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老师的爱,会激发出学生内心的原动力,从而体验到人间真情与社会责任。”罗丞当高三班主任时,班里的学生小迪生病了,罗丞亲自为他熬药、补课,要强的小迪怕影响高考,情绪低落,罗丞安慰他,并号召其他同学一起帮助他,后来小迪顺利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如今事业发展甚好,“在一个贫困县挂职学习呢。”说起他的“得意门生”,罗丞满眼的爱意。
“老师爱成绩优秀的学生容易,难的是爱那些调皮的学生,其实这些学生聪明伶俐,只是自控力差一些,在管理中要付出更多的心血。”罗丞提到了一个叫小晖的学生。小晖因为违反纪律,被学校劝退,转到了另外一所学校上学,但他非常不适应,便写信“求救”罗丞。罗丞深知,这封信关乎着一个孩子的未来。跟学校沟通后,罗丞将小晖领了回来。在他的教育下,小晖把心思放到了学习上,进步很快。“如今,小晖比很多当年成绩优异的孩子事业发展得还好。越是‘调皮’的孩子,走上社会以后,适应力、应变能力越强。青少年正是孩子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風和日丽’,需要老师精心的引导和栽培,让每一粒谷穗都厚重饱满。”在学生心中,罗丞“如父如兄”,他用春风化雨的爱滋润了孩子的心田。
做温暖的管理者。在大家眼中,罗丞温厚纯笃而又严厉。在管理中,他实行简政放权,建立低重心运行、职责明晰、部门联动的扁平化管理模式。他倡导精细化管理,践行“策必广益,行必专精”的管理理念,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罗丞看来,教学精细化管理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高的最优方式。为此学校确立了“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果”的管理理念。“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所以不能管死了,要为师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将管理重心下移,使老师们能够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有更大的自主权。”重庆十八中有一条规定,不允许老师在外面开培训班。有一个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影响力的老师,违反了规定,劝阻无效之下,果断让他离开了。罗丞爱惜人才,但更敬畏制度。“任何人都不能放弃对底线的敬畏之心。敬畏之心,可以让我们内心清澄、庄严而强大,行有所止,行有所为。”罗丞目光笃定。
罗丞重视教师培养,他要求年轻教师一年站稳讲台,三年立足校园,六年成为名师。学校为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成长规划,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中国名校行”,要求老师五年内必须到1-2所名校学习,到课程改革先行区的浙江、上海、山东去学习。今年的70周年校庆,学校以“学术提升”作为校庆主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通过学习让老师真正领会国家课程改革的精髓,把国家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内化成教学行为。
在人们心中,这里创造了重庆基础教育的“十八中奇迹”:人才辈出,在各项竞赛中获奖无数,培养清华、北大学子百余名。的确,重庆十八中是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资格学校、北京大学“博雅计划”推荐资格学校、“中国百强中学”、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重庆直辖后首批重点中学。但罗丞认为:“学校的今天是同她厚重的历史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分不开的。如果说真有‘十八中奇迹’的话,那便是老师全身心投入,敬业奉献,尽职尽责的生动体现。”
把德育作为打开学生心灵的突破口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突出德育的时代性,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政治老师出身的罗丞一直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秉承“海纳百川,德建名齐”的校训,“五育”并举,通过顶层构建,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德育序列特色化工程,包括心理健康、学生生涯规划、研学旅行、学生自主管理,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学生心灵,促进生命成长。“身心健康是一切成功的根源,没有健康的心态、良好的体魄,学生的一切发展都是空谈。”作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罗丞一直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他的倡导下,学校设立了“学生成长指导中心”,通过生涯课程、职业规划指导、生涯名片设计大赛、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发现自身闪光点,提升自身抵抗负面情绪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释放自我,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园心理剧大赛,每一部心理剧都是学生高中生活的真实写照。大赛不仅成为学生情感表达的舞台,也成了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平台,从编剧、PPT设计到道具服装,都由学生自己设计创作。学校还结合“四节二礼”德育平台,开设心理绘画、学生心理社团、心理减压运动会等活动,从各个层面帮助学生减压,创造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特别是“语过心晴”心理咨询室,每个星期有5-8位来访者,心理老师为学生排忧解难,调适学生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高三女孩小烨,自尊心很强,对自己期望很高,但成绩始终进步不大,要强的她开始焦虑,不愿跟人交流,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经常半夜哭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老师意识到,如果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老师及时对她进行心理干预与疏导,引导她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和家长、同学一起周末踏青、聚餐,让身边的同学鼓励她,在大家的帮助下,小烨逐渐走出了心理阴霾,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她在给老师写的感谢邮件中说:感谢您在我人生最绝望最痛苦最迷茫的时候给了我帮助,是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鼓励,带我走出了深渊,给了我一个阳光的未来……
丰富社会实践:连接课堂与生活。社会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人生价值得到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重庆十八中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学校开辟了校内实践场所,通过汽车模拟驾驶室、生态植物园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场所。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与重庆科技馆、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市少管所、铁山坪街道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学生参观学习和实践场所。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为老年公寓、福利院提供服务和帮助;深入工厂、企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建立起了学生、学校、社会、大自然的共同体,让学生明确了肩上的社会责任。
海量阅读:让读书成为最美的姿态。罗丞喜欢阅读,他也将这种阅读的习惯带给了学校的老师与学生。“阅读可以让人心中开出一片花海,胸中拥有一片海洋,面对书海,每个人都是国王,可以自由地挑选书籍,品读精华,体味生命。”罗丞鼓励学生多读书,做一个兴趣广泛的“杂家”。
为了给学生营造广阔的读书空间,在重庆十八中铁山坪校区,行政楼1-5层及教学楼底楼的通透空间,全部设计成对学生开放的阅读空间。在观音桥校区,投资100万,对图书室和开放式图书吧进行装修。如今学校拥有60多万册藏书的图书馆和刷卡即入的开放式电子图书馆,打造了全英文阅览室。学校每年投入50万元采购新书。
同时,学校将“海量阅读”常态化,完善师生海量阅读实施方案,根据各年级实际情况,形成全校师生海量阅读体系。每学期组织读书推介会、征文、演讲等读书交流活动。“每本书都在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从别人的人生经验中得到启发,并内化为思想与能量,引导学生成长与变革。”这正是罗丞坚持海量阅读育人特色的初衷。他感叹,通过阅读,学生的底蕴丰厚了,知识面拓宽了,知识的迁移能力增强了;读书实现了内在的乐观通达、淡定从容,拥有智慧,赢得开阔的人生境地,达到自我与外界的调和容纳。
不过,所有的这一切當然离不开课程与课堂。
多元课程和开放课堂,让每个生命精彩绽放
“4C”课程体系: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课程在英文中有路线的意思,重庆十八中的课程改革,就是为每个孩子的成长开辟不同的“路线”。从2010年秋季开始,重庆十八中全面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遵循“服务个性,追求共生”的素质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多元成长的道路,形成了适合本校的个性化发展的“四C课程”。
一是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树本课程”。探索“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评价,分步达标”,逐步实现夯实基础、拓展提升、拔尖培养的三级目标。目前有“文史哲融通视域下的大语文课程创新基地”“英美文化视域下的体验式英语课程创新基地”两门市级课程基地。
二是凸显校本课程精品化的“砺新课程”。根据“立足校本实际,满足兴趣爱好,体现地域特色,着眼未来发展”的原则,围绕文化素养、生活技能、社会服务和人生价值4个序列,有序开发了80余门校本选修课程,同时将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生涯规划等地方课程内容选择性地吸纳进来,对学生进行鲜活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熏陶。
三是落实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海纳课程”。学校开设有美术社、天文社、动漫社、汉服社等41个社团,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培养多种兴趣,让学生在艺术、体育、心理等各种兴趣活动中各取所需,在选择性、个性化的无边界学习场域中释放潜在的天性。
四是拓展人才培养多元化的“百川课程”。依托创新人才培养中心、智慧教室、汽车模拟驾驶室、3D打印室、学生创客中心,形成“百川课程”。包括五大奥赛、四大竞赛、CAP课程、科技大赛、发明专利、爱好特长、社会实践活动、雏鹰计划课程、领导力课程等。
罗丞表示,好的校本课程,就是学生毕业以后20年、30年还记得在十八中选的那门课程,使他终生受益。“4C”课程体系,对应了多元的学生成长评价方式和多变的学习形式,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精准课堂”,让学生站在教育的中央。丰富的校本课程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变革。重庆十八中顺应这种变化,实施“选课走班”,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校本课程,学校则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大容量、可选择性的课程,真正唤醒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路漫漫其修远兮”“沧浪之水清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兮”字?这样的提问让老师惊喜不已,老师从《楚辞》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谈起,老师讲得开心,学生听得专心。英语课上,老师把课文内容演绎成生活故事,让学生表演。化学课上,面对“当手机没电遇上停电怎么办”的问题,老师将新高考理念以及化学学科素养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自制原电池——用水果发电,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论证并得出结论。美术课上,老师采用“导师学员制”,鼓励学生开课当导师,一个同学开设的《中国结的制作》一下子吸引了22名成员。还有的老师把课堂搬到户外,不定期开展森林“游学”、知识竞赛,让学生实现轻松学、快乐学。在《法律与生活》选修课上,老师把一个个真实的法律案例,改编成悬疑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精准课堂尊重差异、分层学习,利用数据来进行精准教学定位,使教学往‘以生为本,私人订制化’方向发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如导游一般带着孩子游玩知识,让学习变得生动而有趣,让学生发展得精彩,使教师变得更加潜在和有力量。”罗丞如是说。
做未来教育的先行者
罗丞是一个拥有大格局、大视野,敢于突破与创新的人。他说,未来永远超越我们的想象和预期,面向未来才能走向未来,在时代与科技发展中,超越过去的教育模式,才能适应和创造未来的学校和教育。当记者问他如何面对未来的教育时,罗丞讲述了他的思考。
未来教师要做学生的陪伴者。罗丞认为,未来,老师已经不再是一个传授知识的人,更多的是一个辅导者、陪伴者;面向未来,我们要培养一支砺新型、多元化的教师团队,组建一支适应信息智能时代的组织型、引导型和陪伴型的人文化教师队伍。所谓“砺新型”是指高素质、创新型教师;“多元化”是指培育专业化、特长化、综合化教师;“人文化”即教师转变角色,真正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成为学习项目的组织者、好奇心的激发者、心理情感的陪伴者。罗丞还认为,未来教师还需要学习让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情景,沉浸在技术与多维的学习体验中,激发每一个学生不一样的潜能,让学生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创造。
探索未来课程与课堂。未来课程具有契合、融合、联合三大特征;未来课堂也将更加融洽、合作、开放。一是课程开放,建设有条目无边界的课程体系,从高度、深度、广度重新定义课程与开发课程,适切教师发展,适合学生需求,适应时代要求;二是课堂开放,设置无限制教学开放时空,深度听课、议课、磨课、评课。针对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学校构建基于未来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科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在课堂上,使用软件工具,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采用第三方测评软件,建立学生的数字化成长手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评。
培养未来学生。十八中的育人目标是:培养与社会适应的综合型人才,培养与科学对话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世界沟通的开放型人才。依循“学校多元化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思路,学校提出了“两坚持”“三做好”的举措,即坚持立德树人理念,落实德育工作为先;坚持多元化人才培养,强化“特长+文化”的培养途径;做好4C课程资源开发,全面落实精准课堂教学;做好研学旅行研发策划,丰富社会实践课堂阵地;做好学生人生规划,为学生幸福成長保驾护航。
打造未来校园。罗丞表示,未来校园的特征是: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这就涉及课程、课堂、学习空间、学习方式等多方面为适应未来发展而带来的变革。他表示,未来,重庆十八中将致力于将实体校园与虚拟校园结合、开放型管理与数字管理整合、绿韵生态与书香濡染融合,逐步形成绿色、人文、创新的校园文化,营造个性、选择、开放的智慧空间,通过创客中心、人文科学中心、自然科学中心深化打造,整体推进学校智能化硬件进程,并将课堂搬到各空间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与技术的融合。同时,将在走廊、食堂、宿舍楼等公共区域新建移动图书馆,营造学校书香校园的氛围,实现智能门禁、智能阅卷等功能,营造全方位的生态化智能校园。
“学校总的方向是持续、健康、和谐、幸福发展,质量、特色、国际化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重点。对于未来发展,要始终抓住一个核心:质量。质量不是分数,是指培养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要办出特色,根据所处的地域、师生状况,从自己的优势方面去发展;要有国际视野,培养具有文化底色、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和现代意识的优秀人才。今年是建校70周年,我们的目标是在她百年的时候办成一所真正的名校。”谈及学校的未来,罗丞眼中有光芒闪过。未来已来,梦想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