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视域下高职院校课证融合研究
2019-09-10钟绍辉
钟绍辉
摘 要:通过对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体系、教师团队构建的研究,能够使1+X证书制度在各个高职院校落地,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能够有效贯彻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规划,为全面实现国家职业战略计划提供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1+X证书;课证融合;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体系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吹响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号角,为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方案中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实行1+X证书制度,是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的重要制度设计[1]。澳大利亚国家资格体系(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AQF)于1995年首次啟用,是监管澳大利亚教育和培训资格的国家政策,学生只要完成所有课程并通过考核就可获取国家资格框架所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2]。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学科总和,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课程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载体。学生只有通过学习相关的课程,才能够有机会去获得相关的技能证书。学生通过获得相关的技能证书,获得社会的社会、企业的认可。因此,优质、符合证书技能点的课程是1+X证书成功实施的基础和前提。
1 1+X证书的内涵
1+X证书是指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应该获得相应专业技能的多种技能证书。X证书是由教育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开发出满足不同岗位能力的技能证书。持有相关等级,技能证书的人,表明具有相关的岗位能力和要求,持有者具备行业的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就可以享受相关的待遇。2019年,教育部在建筑工程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物流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等5个领域遴选确定了参与首批试点的有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1+X证书的实施,体现了学历、证书、技能3者的有机融合,能够更加体现校企融合的特点,完善我国的职业资格和证书体系。如何使1+X证书制度在高职院校落地生根、老师能够更好地领会和实施1+X证书制度、学生能够从1+X证书的制度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从1+X证书视域下构建符合证书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符合不同层级技能特点的证书体系、符合教学要求的考评体系3个方面来实现课证融合。
2 1+X证书视域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它规定人才培养的基本能力要求和技能要求、课程的设置。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有的学院即使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注重和企业行业的有效对接。X证书的设计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应该符合X证书的要求,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模式应该实现和X证书的统一。1+X视域下,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2.1 构建在1+X证书体系下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专业群资源,将课程内容、专业教学标准和技能等级标准融合,将证书的技能点和人才培养方案融合,从而保证1+X证书的顺利实施。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2.1.1 课程内容和证书技能点融合
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相关认证课程。认证课程在每个学期都开设。例如在软件技术开发的人才培养方案,大一第一学期学习基础公共课程和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大一第二学期开设2~3门的专业基础课和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大二第一学期开设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基础的认证课程,大二第二学期开设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中级的认证课程,大三第一学期开设专业综合课程和高级的认证课程,并进行中级认证内容的深入学习,大三第二学期开展顶岗实习。将证书的技能点融合到课程的内容中,通过认证课程的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2.1.2 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不同类型的证书融合
根据教育部对相关领域证书的遴选,同一个领域会有不同方向的认证证书。因此,我们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在大二年级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能力进行分方向的教学,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某个方向的认证。比如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有数据库开发工程师、Web程序开发工程师、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等方向。在课程开设的时候,可以根据认证方向,在课程中加强该方向的技能点,从而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核心技能。
2.1.3 分层培养和证书层级的融合
职业院校的生源参差不齐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有的学生接受力强、智商高;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弱。如何让职业院校的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一定的技能,都有出彩的机会,这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课程内容和证书技能点的结合,已经实现了将不同层级的证书融入教学体系中。大二的学生可以考不同方向的初级、中级证书,大三的学生可以考不同方向的高级证书。学生根据能力获得某个方向中级层级的认证后,觉得自己能力无法获得获取高级证书的时候,可以选择中级证书的相关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将中级证书的相关内容反复强化训练,从而熟练掌握这方面的技能。也可以让获得中级证书的学生提前进入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
2.2 1+X证书视域下专业教学团队的构建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对领域内知识点的理解以及证书的技能点的掌握,是1+X证书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构建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2.1 构建“双元”的导师队伍
“双元”的育人机制是指学校、企业共同培育学生。企业的教师和学校的教师共同构成了培育学生的主体。企业教师有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教师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X证书都是基于企业真实的技能点和岗位需求的,符合技术发展的趋势,融入了新技能、新工艺。因此,学校教师应该进行轮岗轮训,下到企业和车间学习新的技术和新的工艺,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企业的教师适当地接受理论知识的培训,加强理论知识教育。
2.2.2 建立“双元”导师队伍的遴选机制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关键,因此,应该建立选拔教师的标准。学校的导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5年以上的专业课程教学经历,具有该行业的中级以上证书,每年应该下企业进行岗位调研。企业导师应该具有该行业5年以上经验,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承担过大型的项目,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执教能力,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人才培养。
2.3 1+X证书实施的建议
实施1+X证书是学徒制的深化、产教融合升级,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通过精准培育、课程融合、证书通融,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和产业转型的高技能人才。
2.3.1 以1+X证书为契机,推动产教融合和深度的校企合作
“1”代表学生的学历水平,X证书代表学生获得了某种技能水平的证明。X证书体现了学校的育人成果。职业院校必须以1+X为契机,深化校企合作,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取;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激励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建立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机制,企业也成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构建校企协同育人联合体。目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是实施得比较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1]。
2.3.2 以认证为契机,推动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从2019年开始,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的机制。因此,构建职业教育的学分银行平台,学生获得的相关证书可以转换为课程的学分,从而能免修相应的课程。
2.3.3 以认证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因材施教,精准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的自控能力,职业院校的学生知识能力和本科学生具有一定的差距,可能会不自信,存在自暴自弃的情况。通过实施1+X证书制度,学生获得了相关证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可以获得初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证书,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学生体验到进步的乐趣。在教学中,通过引导、激励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自信,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专项的教学,实现学生“低进高出”跨域。
3 結语
课程是教育的基础,1+X证书的实施必须依托符合证书技能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融合核心技能的课程,拥有优秀的“双元”导师。构建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实施1+X证书制度的重要举措,对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构建国家的职业标准和资历框架,以及开放的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怡萍,李海东,詹 斌.从“课证共生共长”谈1+X证书制度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66-67.
[2]苏 彦.澳大利亚TAFE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J].厦门科技,2018(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