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误会的地名
2019-09-10庚沅
庚沅
枣庄不产枣
要说山东枣庄没枣,也是冤枉——枣庄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形成村庄,当枣庄还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时候,附近确实有一片枣林,枣庄也因此得名。
明朝初年,朝廷允许民间开矿,鲁峄地区(今山东枣庄市境内)的煤矿开采事业也逐渐发展。到了清朝,枣庄地区出现了以开采煤矿起家的大族。光绪年间,枣庄正式成立了“官督商办”的“中兴矿局”,从此,枣庄的地位逐渐攀升。
1928年,建枣庄镇,1948年设枣庄行政区,1960年设枣庄市,1961年枣庄市升格为省直辖市,成为了一个地级市——此时,那片枣林早已不复存在,但枣庄之名已经发扬光大了。
山东到底是哪座山之东
何谓“山东”?有人说“泰山以东”。实际上,泰山在今天山东的中部,说泰山以东就太委屈山东了。
实际上,山东的“山”是太行山,可是今天在山东却看不到太行山——这是行政区划变更的原因。山东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开始于南宋,正式形成于金。金將南宋的“京东路”改名为“山东路”,这里的山正是太行山。
明朝定都北京,从元朝的山东道划出一片区域叫做京师,也就是后来的河北,从此太行山仍然巍巍屹立,山东却远离了太行山。
没了太湖的湖州
和山东不同的是,作为一座以太湖为名,靠太湖而生,因太湖而兴的城市,湖州仍然抓得住太湖的裙边——但太湖已经另有所属。
“湖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在隋朝,继承的是三国时期吴兴郡的地盘。此时湖州和太湖联系非常密切。到了明朝,考虑到都城南京的安全,朱元璋将苏州和浙江以太湖为界分而治之,争端的种子从此埋下。然而此时,湖州并没有失去太湖,而是与苏州保持着对太湖的共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方便管理,太湖的管理权于1960年全部划归了北岸的江苏,而作为补偿,浙江获得了原属于江苏的嵊泗列岛。从此,湖州与太湖,只剩下了沿岸50米,还留着最后的温柔。
短暂春天的长春
长春这个名字很美,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冬暖夏凉的宝地。实际上长春的春天一点都不长,和东北的其他城市一样,长春有着漫长的冬天,零下十几二十摄氏度是常有的事。
那么“长春”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早在尧舜时代,东北就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叫做肃慎,它也是今日满族的前身。“长春”即音译自古老的肃慎语——“茶啊冲”,原本是古代肃慎祭天时的祈福用语。
今日的长春则始于清朝为了管理外地流民建立的长春厅。至民国时期,长春的经济快速发展。可以说,长春是有着古老历史的年轻城市。
离牡丹万里之遥的牡丹江
另一座情况相似的城市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这个名字仿佛让人看到一条大江平静地流淌,江畔盛开着成片的牡丹花。实际上牡丹江离牡丹的产地有万里之遥,“牡丹江”这个名字也是音译的产物。
清朝时,松花江有一大支流名曰“穆丹乌拉”,“穆丹”,在满语中是弯曲的意思,穆丹乌拉就是弯曲的大江。随着19世纪末清朝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穆丹乌拉地区开始出现一批又一批的汉族人,新来到这里的汉族人为了称呼起来方便,便把“穆丹乌拉”叫做了“牡丹江”。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