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耕工具创新看现代化之路
2019-09-10
在农村的田间地头近年来流行这样一句话,“过去种地全靠人,费时费力费精神, 如今种地是机械,轻松方便省时间。”这就是农耕生产工具创新发展的真实写照。记者在农场采访中看到,田野里千亩良田稻菽成畦,库房里大型农机装备整齐排列,全程智慧化监管……广大农民正在走出一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被保留下来的传统农耕工具见证了新中国70年的沧桑巨变。
扮桶粪桶独轮车渐行渐远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伴随着劳动生产的进行,产生过不少的农耕器具。如钉钯、锄头、矮钎、耜头、犁铧、水车、扁担、粪桶等,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至今还记忆犹新。但是,也有部分的工具,早已散落在岁月的长河里,尘封在久远的记忆中。
“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肥料农家宝,庄稼不可少”,“种田不用粪,等于瞎胡混”,相信我们的父辈祖辈绝对不会忘记当年这些关于施肥的农谚。人和牲畜排泄所产生的粪尿,便是肥料的主要来源。
当年,为了加快担粪的进度,就有一些人家使用当年乡下常用的独轮车,每边装上两个粪桶来运送。难闻的臭气直扑鼻孔,因此很少有人愿意推那装着粪桶的独轮车。粪箱的使用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是一个逞长圆形的木桶,其长度、高度、宽度和独轮车车架的一边完全相符。箱体上口一半用木盖完全封住,一半在装大粪时可开启,装好后能关闭。它的出现,既防止了大粪的溢出,又避免了臭气的外泄,很受农家欢迎。一些生产队外出装运大粪时,才有五六辆载着粪箱的独轮车,响着咿咿呀呀的声音走在路上,场面十分壮观。后来,板车出现了,它一车能装运更多的大粪,独轮车和粪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扮桶只是大集体时农村用来脱粒水稻的一种器材。它是长方形的一个矮木架,上面空着的框架中部有点微微隆起,中间由一细木棍支撑,然后再在上面安上一根根小竹竿,并连接两边的框架。小竹竿的间隔约二三寸。脱粒时,就把它置放在大木桶内。劳作的人们拿着一把把早已斫好的稻或麦,使劲在上面摔掼。噼啪噼啪,一下一下,那穗头上成熟的稻子、麦子,便被击打在小竹竿上时掉落下来。农户把这样的脱粒称作为“扮禾”、“掼麦”。那年月,为了赶脱粒稻麦的进度,大人们常常把十几岁的孩子也叫来,参与那噼啪噼啪的掼打。
别看扮桶原始,没有脱粒机械的年代里,它和连枷、石臼、磨砻一起,是农村里主要的脱粒工具,更何况,它的脱粒速度远比连枷等来得快,所以比较受农户的器重。后来,推广的人力打稻机,人们只需要在脱粒时用两个人不停地踩动踏板,使带着铁刺的滚轴转动就可,使稻子脱粒效率大大提高。再后来,有了依靠电力来驱动的电动脱粒机,只需手拿稻子或麦子放在飞转的轮上即可,根本不用脚踩,工效成倍提高。扮桶就彻底失去了用武之地。
收割机、耕田机、无人机齐上阵
八月是丰收的季节。走进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东浦,处处散发着金黄的稻穗的阵阵清香,不少庄稼人正收割这份喜悦。在东浦泥城村,种粮大户朱乃林正忙着把刚刚收割上来的稻谷烘干、装车。71岁的朱乃林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上个世纪70年代,家里种了10来亩地,每天起早贪黑,也要大半个月才能收割完成,加上播种、插秧,一年到头,一大家子人都在围着水田地转悠。费时费力不说,到头来还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后来的30年间,在经历了人工插秧、耕牛犁地、人工动力打稻、人力搬运后,柴油机、拖拉机的出现,将人力从部分劳动中解救出来。二十几年前,朱乃林舍弃了自家的耕牛,购买了插秧机、收割机,省时又省力地开展大规模水稻种植。眼前这位皮肤黝黑的收割师傅,是朱乃林从江苏淮安专门请来抢收早稻的,他告诉记者,从事早稻抢收已有20多年经验了,现在他一人驾驶一台收割机,能完成全部操作,效率也比原先也翻了一番。收割工仲师傅回忆道,以前从拖拉机桂林三号开始收割水稻,一天收30亩就很好了,现在用久保田 988机器一天能收割60亩。据了解,今年,朱乃林种了1800多亩早稻,从犁地、收割到运输,全部采用机械化耕种,所有环节都颠覆了传统,连洒农药都改用了无人机。
现代化工具推动生产方式变革
近年来,伴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安徽安庆皖河农场完成了公司化改造,进一步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向现代农业企业转型发展。如今的皖河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土地效益不断提升,成为远近闻名的優质粮仓。
眼下的皖河农场,水稻已经分蘖拔节,正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阶段。但是种粮大户们似乎并不担心,因为有农场农服公司的无人机飞防小队给他们保驾护航。“以前植保主要靠人工,最早使用手压式喷雾器,一人一天能打十几亩地。后来出现了电动喷雾器,一天能打30亩地。现在使用植保无人机作业,一天能打300亩地,大户们再也不用为打药犯愁。”皖河农场农技推广站负责人程大强说。
黄学玺老人对往年农忙抢收印象深刻:“以前割麦子全靠人工,能手一天最多割一亩地,后来生产队调来了两台进口收割机。再看看现在的大型收割机,近5米的收割台,一天能割四五百亩,整个农场几万亩地靠几台收割机四五天就收完了。”如今,在龙亢农场的厂房内,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各种大型农机具整齐停放,像一台台战车,随时等待田野上的号角。
变化的不仅仅是农机具,生产方式也在悄然变化。龙亢农场种粮大户顾献林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眼下正是水稻植保期,顾献林早早预约了农服公司的植保服务,不慌不忙地来到田头,大型植保机来到田间,不到一个小时,200多亩稻田植保作业完成。“以前种地全凭经验,现在有了农服公司提供全程专业化服务,种地轻松多了,农户乐当‘甩手掌柜’。”顾献林说。有了农服公司的帮助,种地变得简单。“需要农资打个电话就送到田间地头。稻子成熟的时候,农服公司派两台大马力收割机,我这200多亩地,半天就收完了。收上来的粮食不愁卖,直接由农服公司收走烘干仓储。”
现代农业走向智能化
外形酷似“冷库”、电脑控制温度和湿度、秧盆整齐叠放,48小时可完成种子催芽……记者在湖南衡阳看到一种新颖的“催芽室”。长期以来,育秧是制约水稻全程机械化的一块短板,而这种新型育秧方法,让秧苗长得又好又壮,还不易受到天气影响。在耕地环节,作为传统农业机械的拖拉机,也涌现出不少新技术。中联重科衡阳地区的农机经销商孙永军说,中联重科拖拉机产品采用高花水田轮胎、液压转向器、防水装置等,更加适应南方水稻耕作特点。有的还可以选配GPS和传感器,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衡阳衡拖农机制造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屈平生说,国外有的拖拉机能做到耕地、平整、插秧“一条龙”,甚至实现“无人驾驶”。目前,国内农用拖拉机也在朝着智能化、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插秧环节,湖南省今年大力推广一种由本地企业研制的“化肥同步深施机”。这种新型设备加挂在高速插秧机上,在插秧机作业时同步精准施肥,可减少化肥施用量30%以上。
对于粮食收割、烘干、转运等后续环节,不少农户也开始提前“储备”新技术和新设备。衡拖农机制造公司的王洪明说,湖南制造新型农机在全国得到推广。
开着一辆白色小汽车、穿着整洁的西装皮鞋、讲着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和技术……衡阳县富农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准是“新农人”的代表。“我们共有68台农机。”刘准告诉记者,目前,他租种了3000亩土地,由于采用全程机械化、智能化,雇工只要30多人。而在2011年,他最多时需要雇400多人。人工转向机器、小农业转向大农场、传统农民转向新农人,农业供给侧正在发生质的变化。衡阳市农机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过去农业比较效益低、劳动强度大,现在由机器代耕、代插、代收,把广大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本版稿件综合《安徽日报》、中新社讯、新华社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