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理念的美育课程
2019-09-10宋晓华
宋晓华
摘要:本文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理念与实际工作中的美育相联系,提倡开发适合青年学生特性的美育课程,构建学生美丽人生,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字:“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美育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同时,也重申“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美育,是一种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所以,美育课程是要激发学生对美的感悟,进而培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最终去实实在在地维护和创造美。
那么,作为老师,尤其作为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和美好心灵培育的辅导员,如何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这一宏大的主题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同时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一主题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中国元素、时代主题、社会热点,丰富美育课程内容
网络信息化高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各类手机影音、游戏APP的普及,课余时间,学生几乎是“人人争做低头族”,学生间缺乏广泛和深度交流。因而,将学生集中起来,观赏他们感兴趣的影音,同时又给予他们一定的美育和人文课程学分,这将是一种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审美的有效途径。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民以食为天,青年人们总以“吃货”自居,但谁又能真正做到吃遍全中国?这部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美食类纪录片,就能带领他们做到。但是,这又不仅仅是一个美食类节目,该节目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才是我们要通过“吃”这个表面影像,达到真正培育学生对“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深度理解。
同时,该节目自2012年第一季首播以来,截止到2018年已与时俱进播出三季了,每一季都比之前要深刻,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探寻着中国最朴实的人文精神——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这些无疑都是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学生。
最重要的是,我认为这一系列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交流。课程之余,学生可以介绍自己家庭最擅长的美食,可以介绍自己家乡最闻名的美食,也可以探讨自己最喜欢的滋味……交流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间的理解,更增进了友谊;从另一方面来说,交流地同时,学生们也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手机低头族”的困扰。
二、结合专业特色、社团活动、工匠班,开发美育实践课程
近年来,高校以专业特色为主线,深度挖掘专业育人内容和方法,突出学生社团、工匠班在专业育人方面的功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很多专业社团和工匠班的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相继取得了很多省级、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的比赛。而参赛回来有了一定比赛经验的学生又会在指导老师工作忙碌之余,有秩序地招募和培养下一级的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加入社团和工匠班。因而以社团、工匠班的活动开展为依据,开发美育实践课程,同时又给予他们一定的课程学分,这也将是一种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审美的有效途径。
以“美丽乡村”工匠班为例,工匠班的设立是为了贯彻十九大精神,践行 “教学实训一体,采取导师带徒”的方式,推进以实训为导向的教学教育模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参与工匠班需要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有文武兼备的良好素养、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小工匠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践活动,能在做中学,也能在做中塑造人格,真正实现德技双修。
参与建设项目時,学生必须要实地走访,记录当地民风民俗,同时依据当地特有植被和自然环境,才能规划出美丽乡村的设计图。在这一过程里,学生就会近距离地观察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了解当地农村的发展现状,也会在与村民的交流中,体会基层工作者工作的不易,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
最重要的是,我认为这一系列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交流。课程之余,无论是在专业学习上还是在感悟美丽乡村之行上,学生可以彼此交流实实在在地心得体会,这对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思想上的升华。
所以,我个人认为以上两种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美育课程,无疑是培养学生感知美,升华人文教育的必要课程;同时这种美育课程也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更为甚者,这样的美育课程,在杜绝网瘾,避免“手机低头族”和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方面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职院校依托社团文化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 彭钦.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9(03)
[2] 将“工匠精神”融入技能型学生社团的新模式研究[J]. 张茜,王浩宇. 管理观察. 2018(19)
[3] “接地气”才会有人气——从《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谈纪录片的观众缘[J]. 王培.西部广播电视.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