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研究
2019-09-10李勇智
李勇智
摘要:素质教育德育为先,品德与社会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对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品行意义重大。另外,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取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得启发,以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字:小学阶段 品德与社会 以生为本 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逐渐从语数英等基础学科教育向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培养上倾斜,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是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年龄较小,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几乎是一张白纸,在这个阶段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好坏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性格、品性和能力发展。品德与社会正是一门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为主要目的的学科,现如今虽然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策略已经逐渐成熟,但在其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做的还不够,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三种教学方式进行探讨,分别为: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结合生活,加强应用;组织活动,强化实践。
一、师生互动,学生参与
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经常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来进行,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只需要认真听讲就好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教学的被动地位,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上要想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知识的内涵。一般而言,师生互动是引起学生课堂参与最基本也最常用的形式,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设计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与学生进行互动,既能够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授课思路,又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比如:在执教《时光老人对我说》这节课时,笔者首先以谜语:“世界上最快又最慢,最长又最短,最平凡又最珍贵,最易被人忽视又最令人后悔的是什么?”引起学生对时间的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笔者由一分钟能做40个仰卧起坐为话题,组织学生讨论一分钟的时间能够做什么?这时,有的学生说一分钟能读一篇短课文,还有的学生说一分钟能播好几个广告,当然也有同学说一分钟很短几乎做不了什么事情。这时,针对某些学生对时间的错误认知,笔者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两幅图片,其中一幅是闫子贝在男子100米蛙泳半决赛上以58秒67打破了自己保持的亚洲纪录。还有一幅1997年6月30日11点59分,也就是香港回归倒计时的最后一分,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由此向学生说明一分钟可以做的事很多,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结合生活,加强应用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学科,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学生不仅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与其他同学友好相处,还能对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还不成熟,对教材中的理论性文字缺乏理解能力是十分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可以采取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这样能够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执教《有话好好说》这节课时,笔者通过播放视频,向学生提问:“片中小女孩和妈妈怎么了?类似的冲突在你和父母身上发生过吗?”安排学生针对视频的情境进行发言,并要求学生谈一谈面对这种冲突应采取怎样的方式解决。然后,笔者会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并使学生学着采取建设性的方式避免与父母的争吵,以感恩和理智的态度与父母交流和沟通。
三、组织活动,强化实践
以人文本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突破课堂和教材的限制,充分考虑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实践是教学的补充,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直接经验,比通过课堂获得的知识和情感更容易留在自己的印象当中。另外,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之余,教师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还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从小就有一种集体意识。
比如:在教学之余,教师可以在学生家长的允许下带领学生去敬老院陪爷爷奶奶说话,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这样既能够为敬老院的老人带来欢乐,又能使学生由敬老院的老人联想到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从而潜在地向学生灌输“孝”的观念,并培养学生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懂得为社会进步而服务。
总之,要想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教师中心制的教学模式,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通过有效地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这样才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地思想启发和收获。
参考文献:
[1]黄英.以生为本,打造品德与社會课堂教学新模式[J].华夏教师,2016(06):70.
[2]陈晨.以生为本,构建灵动式品德与社会课堂[J].内蒙古教育,2016(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