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农业论坛带你走近农业黑科技
2019-09-10吴嫟
吴嫟
提到农业,你首先想到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耕种吗?还是农民伯伯挂满汗水的脸庞呢?还是家里吃的大白菜呢?其实,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农业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智能温室、生物防控、生物技术等等在农业中被广泛应用,打造了智慧农业新模式。
2019年11月12日,北京农学会创新簇系列活动——第21届雷力平衡农业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农业专家齐聚,诠释了何谓平衡以及世界农业发展新动能。
专家齐聚平衡农业论坛
在此次平衡农业国际论坛中,来自30多个国家的农业工程师、农业技术专家与学者、农业产业服务者等行业内相关人员约200人共聚一堂,就如何更加有效提高作物产量与质量、深化我国与国际农业技术交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合作、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农学会理事长李云伏在论坛上表示,北京农学会将继续提供平台资源与专家资源,支持各农业科技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政府、社团、企业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郭仰东发表了特定聚合度褐藻寡糖调控抗逆基因和抗氧化酶,提高作物抗逆性和免疫性的研究报告。雷力公司技术主任严国富则分享了海洋多糖与微生物复合连用改良与修复土壤的系列研究成果。来自印尼、秘鲁、荷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沙特、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农业专家、研究员针对藻源生物刺激素在水稻、冬小麦等大田作物,以及猫山王榴莲、香蕉、番茄、蓝莓、园艺等高经济价值作物上的应用技术进行了剖析。
防控病虫害有妙招
论坛结束后,我们对一些国外的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采访,他们就自己相关的领域和工作,介绍了一些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方法。
温室种植是目前比较成熟的种植方式了,温室大棚在中国也很常见,温室种植和普通的大田种植有什么区别呢?哪种培育的作物更好呢?荷兰农学家Wim Kaslander说,荷兰农业的发达程度比较高,在荷兰有很多温室作物,也有很多露天作物。温室培育实际上是非常封闭的,“我们在进入温室前,要洗手、穿鞋套,如果是长发还要把头发罩起来,全副武装,这样可以避免带入一些病菌,就类似于病人在医院的状态,可以避免让一些作物发生病害”,Wim Kaslander说。
大田作物的封闭性非常差,一些蜜蜂、鸟、苍蝇都可能带来一些病菌,在这种情况下,植物的细菌、病毒性病害都非常不好控制,这其实非常考验农艺师的能力。Wim Kaslander主要在一些花卉、園艺作物等温室培育以及黄瓜和番茄等露天作物上进行研究和推广。Wim Kaslander说,目前,他们主要在推广一些温室的有机作物,在温室病毒性疾病以及细菌性病害防控方面取得了一些效果。此外,Wim Kaslander还推荐了一些普通人容易养得好的园艺作物,茯苓草、红掌、一品红都是非常好的园艺作物,都非常漂亮。
来自突尼斯的农业工程师Fahri Boussoffara是农业工程专业,从事农业多年。据他介绍,突尼斯农民普遍种植葡萄、橄榄、小麦以及一些蔬菜类的作物,但当地农民可能在病虫防控以及施肥方面不太专业,选择了不正确的产品、使用时间错误、使用剂量不正确,等等,都可能会起不到综合防护的作用,使作物产量降低、病虫害发生。Fahri Boussoffara说,他主要的职责就是帮助农民们解决作物发生的问题,例如,确定具体的病虫害,帮助他们选择一些比较好的综合治理方案,保证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
海藻有奇效
除了作物的产量与质量问题,近年来,食品营养与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当今全球农业发展面临土壤失衡、作物失调等诸多问题,众所周知,一块土地种久了或多或少都会肥力减退,施用化肥与农药虽能增加肥力、促进作物生长,但是,效果并不尽人意,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人们食用起来也会有诸多担心。此外,各种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作物中,人们因为不了解技术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担心,例如,对航天育种、转基因食物等的担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作物的产质与安全关系到千万人的生存,如何使作物产量高、品质好,同时,又不对环境造成污染,作物还营养又安全呢?
就此,我们也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郭仰东和北京雷力海洋生物新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主任严国富,他们都提到了海藻对于改良土壤以及直接作用于作物、使作物增产增质的“超能力”。
一起来看看海藻们是怎么做到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质的,以及还有什么黑科技能保证作物的营养和安全。
推荐单位: 北京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