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设问优化策略探究

2019-09-10李恒树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44期
关键词:技巧性创新性针对性

李恒树

摘要: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主线,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探究欲望,一切学生活动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的质量决定探究性学习的质量。所以,问题的设计就成了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关键词:问题,数学,心脏,有效性,针对性,创新性,技巧性。

回望过去,数学课堂上做了多少无用功,说了多少无用的话,问了多少无用的问题,比如:是不是?懂了没?等等都成了很多老师的口头禅,这些问题都是无效的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设计应紧扣教学中心,不能偏离主题,要为实现课堂教学中心任务而服务,正所谓:“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主线,一個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探究欲望,一切学生活动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的质量决定探究性学习的质量。所以,问题的设计就成了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那如何优化数学课堂中的设问呢?

首先问题的设计不能盲目、随意,要有针对性。

1、问题要形成系列,一个中心,众问环绕,所有问题围绕中心发散。

2、问题要形成梯度,由简入深,循序渐进。

3、问题要有效,能激发学生思考,引发思维碰撞。同时,问题要结合学科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属于“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

4、问题要表述清楚,指向明确,语言规范,切忌模棱两可,学生不知所云。

5、也就是问题要具有创新性,不同的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能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获得不同的发展。

其次,问题的设计也要注意一定的技巧,可以从教学法的角度思考精心设计问点。

1、要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从实例中引出问题,实例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切忌凭空杜撰。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 [师]你们只要按我的要求算出一个数,老师就能猜出你们每一个人的年龄! [生](有少部分学生轻轻地说)不可能 [师]请你把你的年龄乘以3减去7,最后除以2,然后说出运算后的结果! [生](争先恐后)19、17.5、16 [师] 15岁、14岁、13岁 [生](学生对老师赞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 你们想知道秘诀吗? [生](异口同声)想…… 此时,老师告诉他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他们也能猜出他人的年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

再比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的时候,可以先提问:先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告诉他们只有0.083毫米,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083×2×2×2 = 0.664毫米,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们则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急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2、要突破重难点,有针对性的提问。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问到要害处、重难点处。例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节,便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为证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是怎样知道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的?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来求呢?如何“转化”呢?还可以有哪些方法来做?老师这样的点拨启迪,让学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给他们渗透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3、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对学生的数学建构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一题多解,就是“求异”,即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和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更多更新的可能的方法。把握通过一题多解的讨论,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认识的信息反馈及自身教学的经验,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模糊的地方来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教材,明辨是非,防止产生错误的认识,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例如: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与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区别在那里。又如:垂线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与平行线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中,为什么平行线公理要加“在直线外”?

以上只是我对初中数学课堂设问优化的浅显的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大家能提出更好的策略,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朱成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6):148.

[2]蒋明水.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初中数学趣味化教学策略探究[J].华夏教师,2018(24):80.

猜你喜欢

技巧性创新性针对性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例析二次函数关系式的确定方法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