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向“双一流”目标迈进
2019-09-10
天津市以“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实施办法和指导意见为指南,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要求,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在加大经费投入、加快资源建设、补足配齐短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努力构建与国家重大战略相结合、与天津城市定位相匹配、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
顶层设计统领建设“双一流”
2017年9月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获批国家层面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获批国家层面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2个学科获批“双一流”建设学科。我市对标三部委相关文件,紧密对接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天津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开展多轮次多层面调研,积极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形成了《天津市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突出政策思路的延续性。坚持综合投资规划“一校一策”的办法,60%的经费由高校自行支配,进一步提升高校自主权,提高主动建设的积极性。注重政策和思路的延续性,注重与综合投资规划的融通,在综合投资规划的基础上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一张蓝图干到底”,着力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切實增强高校综合实力。
突出成果转化的应用性。明确突出应用,大力扶持智能制造、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天津发展急需的重点学科,组建一批突出产学研用、支撑产业链升级转型、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群,积极引导学科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与转化。
突出高等教育的整体性。重视发挥毗邻京冀的地缘优势,重视发挥行业企业办学优势,开创性地将部委属高校和共建高校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应用技术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提出了“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着力构建一流现代职教体系,实现高标准领先发展”的目标,构建“一流学科专业、一流研究生教育、一流本科教育、一流高等职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具有天津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体现了天津教育的优势和特色。
学科建设强化导向意识
以创新需求为导向,建设一批天津市一流学科。为引导本市高校进一步攀登学术高峰,冲击顶尖学科前列,同时引领学校学科建设整体发展,我市遴选了80个一流学科、3个一流(培育)学科重点建设。以五年为一个建设周期,以我市第五期重点学科为依托,聚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高水平领军人才,培养一批高素质骨干教师;创建一流科研平台,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培育高水平创新成果;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国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力争到2020年,30个左右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跻身世界前列,成为学术前沿阵地、一流人才培养高地;到2030年,更多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跻身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成为世界一流学科。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设一批特色学科(群)。重点支持81个与天津市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型农业紧密对接的特色学科(群)进行建设。由牵头学校协同其他高等学校相近学科,联合企事业单位或机构,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建设创新机制,建成一批具备良好发展潜力、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有较大影响的优势学科群,冲击国内一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创新成果转化形式,提高成果转化质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精准发力,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断迈进
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培养一流人才,市教委制定了《关于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意见》,加强分类指导,深化天津市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强化导师立德树人工作。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文件精神,市教委研究制定了《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强化研究生导师基本素质要求,健全研究生导师评价激励机制。
以党建引领研究生教育工作。启动实施天津市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十百千万”计划,并将其纳入新时代天津市各级各类学校党建“领航工程”。面向天津市高校,遴选创建12个研究生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党委(党总支),推荐产生100个研究生党建先进典型,组织培训1000名研究生党员骨干,引领带动全市高校上万名研究生创先争优。
加强研究生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建设。收集整理18所高校的培养方案,督促学校与时俱进修订培养方案。收集整理18所高校涉及研究生招生、培养、奖助、导师、毕业等方面共计459项管理规章制度,引领高校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推动学科水平整体提升。“双一流”建设为我市高校学科发展注入了“强心剂”。目前,我市共有196个学科参加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其中31个学科进入A类,占全国参评学科的4.37%;122个学科同时参加了第三轮和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其中68个学科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占55.74%。在2018年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我市8所高校的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获评C类及以上,其中A类学位点4个,B类学位点8个,C类学位点4个。目前我市共有7所高校34个学科进入前1%,其中4个学科进入前1‰,天津理工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实现了ESI排名前1%零的突破。
引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目前,我市高校在聘国家级人才825人、省部级人才199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7支、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33支、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0支,其他省部级以上团队90支。天津工业大学新增1名工程院院士,天津理工大学引进院士团队,天津师范大学实现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零的突破。全市形成了院士后备、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三位一体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相互支撑,与我市高校特色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工作体系。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对接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立项建设“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合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医针灸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4个大平台;参与立项建设“重大新药创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新材料专项、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机、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健康保障、种业自主创新工程、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等9个重大项目。
构建着眼未来的高校建设战略
未来,我们将积极推进教育部、天津市共建“双一流”高校,力争通过部市共建,全面提升五所高校的综合实力,稳定提升我市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率先走在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一是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决策,启动《天津市顶尖学科培育计划》,试点建立学科建设特区,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先导优化学科整体结构,保持一批学科国内顶尖地位,扶植一批学科冲击国内顶尖行列。二是瞄准国家重大战略、产业需求,深入推进科教结合、产教融合,促进学科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强校际学科协作,实施“学科+产业”的学科建设新模式,推动高校与企业人才共育、科技共创、队伍共建、平台共用、成果共享,提升学科建设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三是以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为平台,对接我市高水平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特色学科(群)建设需求,集聚和培养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后备人才。四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五是发挥教育对外开放在国家开放战略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落实教育外事工作目标责任制和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实施方案。六是深化高校“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为高校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