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融合,天人合一
2019-09-10
美文引路
白 云
◎沈从文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我念诵着《雅歌》来希望你,我的好人。
你的眼睛还没掉转来望我,只起了一个势,我早惊乱得同一只听到弹弓弦子响中的小雀了。我是这样怕与你灵魂接触,因为你太美丽了的缘故。
但这只小雀它愿意常常在弓弦响声下惊惊惶惶乱窜,从惊乱中它已找到更多的舒适快活了。
在青玉色的中天里,那些闪闪烁烁的星群,有你的眼睛存在:因你的眼睛也正是这样闪烁不定,且不要风吹。
在山谷中的溪涧里,那些清莹透明的出山泉,也有你的眼睛存在:你眼睛我记着比这水还清莹透明,流动不止。
我侥幸又见到你一度微笑了,是在那晚风为散放的盆莲旁边。这笑里有清香,我一点都不奇怪,本来你笑时是有种比清香还能沁人心脾的东西!
我见到你笑了,还找不出你的泪来。当我从一面篱笆前过身,见到那些嫩紫色牵牛花上附着的露珠,便想:倘若是她有什么不快事缠上了心,泪珠不是正同这露珠一样美丽,在凉月下会起虹彩吗?
我是那么想着,最后便把那朵牵牛花上的露珠用舌子舔干了。
“怎么这人哪,不将我泪珠穿起?”你必不会这样来怪我,我实在没有这种本领。我头发白得太多了,纵使我能,也找不到穿它的东西!
病渴的人,每日里身上疼痛,心中悲哀,你当真愿意不愿给渴了的人一点甘露喝?
这像做好事的善人一样:可怜路人的渴涸,济以茶汤,恩惠将附在这路人心上,做好事的人将蒙福至于永远。
我日里要做工,没有空闲。在夜里得了休息时,便沿着山涧去找你。我不怕虎狼,也不怕伸着两把钳子来吓我的蝎子,只想在月下见你一面。
碰到许多打起小小火把夜游的萤火,问它们,“朋友朋友,你曾见过一个人吗?”
“你找寻的那个人是个什么样子呢?”
我指那些闪闪烁烁的群星,“哪,这是眼睛。”
我指那些飘忽的白云,“哪,这是衣裳。”
(摘自“学科网”)
技巧借鉴
沈从文的小说是其创作历程中的里程碑,小说《边城》体现出了他对人性美的思考。其实,沈从文的散文同样具有美感,这种美感不同于小说的人性美,而是流露出一种对自然的意识中的美,这种美可以称之为漂泊之美。
有着部分苗族血统的沈从文是一位有浓重漂泊感的作家。苗族几千年的苦难漂泊史,以及个人成长过程中辗转不定的行军生涯、颠沛流离的异乡生活,使沈从文的内心滋生了浓厚的漂泊意识。他把孤独、寂寞、思乡、飘零等漂泊的情感体验融入笔端,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沈从文的散文大多作于民族危亡、社会更替的20世纪20至40年代,会采用一些意象,比如“水”“云”“浮萍”等具有“流动”特点的意象,来表达了他“漂泊”的创作思想。散文中对意象的选择与运用,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个性,更体现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特征及文化审美心理。
在这篇《白云》中,沈从文就运用了“云”这一主要意象来表达情感。“云”是自然界的景观之一,因其“漂浮”“变幻不定”“易逝”等特点,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意象之一。
而在沈从文的笔下,“云”成为了漂泊路途中失意的寄托。《白云》中对“人”的寻找有着“云”的样子,这种意象的运用成就了散文的独特的美。这种美带着一点哀伤的影子,却也成就了散文朦胧的漂泊意识的美。漂泊意识是沈从文散文创作的巨大动力和精神内核,漂泊的生存方式给沈从文带来了孤独和痛苦,同时也锤炼了他的意志和品格,在其散文作品中体现为悬浮无根的飘零之感、浓郁的思乡情怀和精神自由的永恒追求。
这种借由意象、融合比拟的手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方式运用在散文创作中能有效提升文章的趣味性。
学子仿作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章庆龄
微亮的时候,一缕奇异鲜亮的光线穿过窗纸的空隙直达我的身躯,没有尘埃升腾,没有腐朽的气息,是那么新鲜、纯净和饱满。这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细微而绵长;这也是一天中最美的瞬间,它会让我们发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刻都是值得纪念的,它会定格在我们心里。
仿佛,日子越过越旧,人越用越旧。
时光就是这般无情,似一把刻刀,不允许你做任何缅怀。上次看日出是多久以前?日出是从哪一刻开始计算?我甚至淡忘了清晨是怎样开始的,是怎样转为中午的,就像襁褓中的婴儿般懵懂无知,迷惑不解。
有多少岁月,高大的楼群遮挡住东方的旭日,不让微光有丝毫喘气的机会;有多少岁月,艳阳高照的上午,阳光照见旧日尘埃,蒙上了缥缈的白纱。城市的天空没有白天的云朵,没有夜晚的星星,有的只是一层厚厚的屏障,见不到阳光。
一日回到老家小住,那是一座僻静的山村。于是,我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偶遇,那是一瞬間温暖的邂逅。
我像一棵老树般苏醒过来,有一种微妙清澈的暖流在体中泛滥。纸糊的窗户渐渐明亮,室内仍旧黯淡,有如蝉翼般薄薄亮亮的静……霎那间,一缕奇异鲜亮的光线直达心怀,如一根根棍子在我的关节及经络上恰到好处地“啪啪”敲打了几下,有点疼痛,有点宽慰。似乎有些东西在勃发跃升,充盈室内,形成一片激动人心的清新光明。在那一瞬间,我接受了第一缕阳光的洗礼,我嗅到了清香泛冷的空气,我的思绪也随之焕然一新……恍惚间,万物花开,天籁之声弥漫天际。
多希望阳光沐浴着我,将我的轮廓擦拭得闪闪发光。在阳光的催化下,生命被阳光摇醒而载歌载舞,思绪被阳光冲洗而备受鼓舞,不再彷徨,不再等待,怀着甜蜜与幸福将捂了太久的种子播撒在阳光普照的大地上。
为了看阳光,我来到这世上。这美丽的一瞬让我相信阳光所照之处都是新的,包括从夜色茫茫中走出来的你也是新的,甚至你的目光也新得让看见的人激动无比。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是如此清澈!我们的每一天又是如此的清澈!
学生互评
吴蔚荣:作者将自己想象成一棵树来描写对第一缕阳光的感受,角度新颖,手法与《白云》相似,都是借由物象来表情达意。
范宇鑫:沈从文通过云的漂浮易逝抒写了底层人民命运的无所皈依。这种情感不是直接抒发出来的,而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通过“云”的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意境,读者通过文本感知的。这种物我融合的意象运用既带有悲剧色彩和神秘色彩,又委婉含蓄地将深层情感展示了出来。而这篇习作是通过“树”的意象,虽然不像沈从文般带有哀伤的色彩,可也是通过意象表达的一种含蓄的手法。
朱宇轩:读了“云”与“树”这两篇借由意象来抒发情感的散文,我觉得在文章深度上自然是沈从文的更加好,但是就其手法来说,该习作很好地借鉴了沈从文的方法,掌握了其中精髓,为我们展示了散文创作的一个新方法。以前我们总是觉得意象在诗歌当中是广泛运用,最为常见的,其实还可以将其迁移运用到散文中,使文章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