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豆娘娘”:“伴豆一生”

2019-09-10谢锐佳管建涛杨喆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44期
关键词:东北大豆论文

谢锐佳 管建涛 杨喆

  在稻区,稻农们经常会提起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而在东北最主要的大豆种植区,豆农们念念不忘的则是李艳华,这位中国科学院育种专家。她扎根东北基层农业生态实验站近30载“伴豆一生”,培育的优质大豆品种十多个,单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累计推广优质大豆5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斤。她用一颗颗金灿灿的大豆“作墨”,把论文写在黑土地上,换回农民们的最高赞誉——“金豆娘娘”。

“板凳要坐十年冷”,失败是“家常便饭”

1966年,李艳华出生在黑龙江省海伦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几代人都以种大豆为生。

1990年,从东北农业大学作物学专业毕业后,她就被推荐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实习”。老研究员金振宇被李艳华不怕辛苦、踏实的干劲感动了,决定将自己干了一辈子还未完成的研究工作交给她。1991年,李艳华正式成为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的一员。从到实验站的第一天起,李艳华就确定了目标:培育适应东北高寒地区种植和加工的优质大豆品种。与农民种地不同,李艳华进行大豆杂交实验,却很“传统”,需要人工收割、人工脱粒、人工分类。因此,她比很多农民还要忙。收获季节,她坐在地上筛选装袋,每一个豆荚、每一个豆粒都反复观察。平时,查看大豆生长进度,抗虫、抗草、抗风特性,哪一点也不能落下。

“育种,有时比照顾孩子还费功夫,特别是遴选品种的过程,必须要纯手工处理。”李艳华说。

大豆育种要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失败是“家常便饭”,成功反而难得一见。

一個大豆品种从开始培育到最终通过审定,一般要经历10年到12年的时间。

从第一个品种开始培育,到有了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品种,李艳华用了整整10年时间。这也就意味着,10年间,她的科研成果在某种意义上是空白的。

“板凳要坐十年冷,10年空白是值得的。”李艳华笑称,“怀胎十月,就能生孩子了,育种比孕育孩子难十倍。”李艳华20多年来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最终才从中育成了10个左右的审定品种。

睡在火车硬座下面的育种科学家

黑龙江的冬天寒冷而又漫长,每年长达半年封冻期。为了缩短育种时间,几乎每年秋季,李艳华都会把种子带到海南“避寒”繁殖,第二年春季再把培育的种子带回黑龙江继续实验,这样可以增加一到两个生长季,育种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到一半,这就是北种南繁。

从最北的黑龙江省,到最南的海南省,几乎每个种子的形成,都跨越了大约4000公里的培育路线。为了多带一些种子,李艳华自己的随身物品能省则省,能不带就不带。

2000年以前,为节省有限的科研经费,李艳华常常坐近50个小时的火车,往返在我国版图上最北至最南的两省之间。李艳华还记得,累了、困了时,晚上就躺在火车座位下面睡。

同事韩斌说,李艳华本可以像很多其他专家一样,到哈尔滨等大城市工作,享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可她始终放不下自己田地里的那些大豆秧苗,这些年来,一直守在小小的实验站里,不愿离开。由于衣着朴素,举止低调,李艳华也常常让人认不出是专家来。

豆农们的“财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李艳华所培育的东生系列大豆品种,因产量高、品质好,深受当地农民欢迎。她是豆农们的“财神”。

李艳华对育种工作上心,但对于评定职称、向上晋升很重要的论文数量,却不怎么“上心”。

“我们这种研究更多是要实践,论文写得再多,培育不出来好品种也没用。”李艳华说。

也正因此,李艳华晋职称的脚步比别人慢了许多。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2008年就获评正高职称。直到2015年,李艳华才因科技成果转化成绩突出,破格晋升为正高级工程师。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李艳华的一些同事对她的评价。

2017年,李艳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提供的信息显示,李艳华所选育的大豆新品种,推广应用面积达5000多万亩,累计增产大豆超20多亿斤,为农民增加效益40多亿元。(据新华社讯)

猜你喜欢

东北大豆论文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大豆农场
给小嘴安个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