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策略
2019-09-10柳开心
柳开心
一、明确探究教学的目的,指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掌握方法
为了改变当前物理教学过程中的现状,物理教师可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教师要有目的地设计物理探究活动的内容、目标、形式、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要根据具体的探究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落实物理教育的三维目标来全面的考虑,充分挖掘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因素,突出科学探究的重点环节,而不必对科学探究全部要素都面面俱到。由于物理知识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设立一定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到日常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了解到相关物理知识规律及概念等。如通过学生最常用的书包为例来讲解压强,让学生感受不同宽窄程度的书包肩带背在身上的感觉,通过实际感受让学生了解这种感觉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造成的,就会对压强有更深的认识,在深入学习时可以将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和压强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另外设立情景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也能提高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相关行为的观察能力,并联想到相关的物理知识,即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例如在讲授摩擦力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情景式的探究性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可选择一块光滑、一块粗糙的水平面,并在上面放置相同体积、相同重量的水桶,然后找学生依次推动水桶,感受水桶在不同平面上的滑动效果。学生通过亲自推动水桶移动可了解到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水桶推动起来较为容易,而在粗糙水平面上推起来则存在难度,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由于两个平面摩擦力不同。
二、将探究融入课堂细节中
探究性实验一定要探究好,也要好探究。探究好,就是要深入理解教材,挖掘可以探究的点,该探究的地方要探究。好探究,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或分解问题、或循序渐进,让探究变得容易一些,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决需要探究的问题。
一个探究性实验,均可以有多个环节可以探究,只有充分挖掘,才能让学生收獲更多的探究体验,有更多的能力提高。本节可以探究的点有很多,比如:1.利用已经准备好的实验器材,以探究方式进行实验的设计。2.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的确定。3.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4.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的误差分析,等等。这些环节构成了整节实验课,这么多的探究不一定都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老师可以发挥引导作用,在某些环节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
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教材中有多处设计实验的内容,教师要抓住教材的这种变化,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例如:电学部分,开始先做“串并联电路电流关系”的实验,随后又做“串并联电路电压关系的”实验,这个实验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模仿前面的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还应有所创新,例如“测小石块的密度”实验,需要的器材有:天平、量筒、水、小石块、细线。实验步骤为:1.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m;2.将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3.用细线将小石块拴好浸没在量筒中的水里,读出体积v';4.根据公式ρ=m/V'-V计算出密度。在此基础让我们可以改变实验器材,可以将实验器材改为:天平(无砝码)、烧杯两个、量筒、水、小石块、细线。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再次设计实验步骤。这些实验的开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四、做好各类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观察和实验能力是研究物理最基本,也是极为重要的能力。例如,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如果提前给出凸透镜的焦距和几个物距数据来测成像特点,学生会有一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结论总是记不牢。我的具体做法是:充分发挥教学仪器的物理营养,先由学生利用平行光测得凸透镜的焦距f,然后在光具座滑块上分别安装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再分别在三种情况下(u>2f、2f>u>f、u<f)任意选取物距值,观察和记录凸透镜成像的物像关系,并把结果记录下来。最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部分遮挡凸透镜的成像情况,甚至引导优秀学生发现焦距、物距和像距三者到底存在什么关系。这样做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记录物理数据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此外,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要求学生去理解它们的应用。
探究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和总结,思考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真正弄懂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否可靠等。通过评估,可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总结和调整。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鼓励学生进行互相学习和借鉴。最后,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
探究性实验教学具有良好的实施效果,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应善于总结和创新,以提高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水平,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