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绘本玩起来
2019-09-10刘林
刘林
进入中班,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有了表达自己的看法的意愿和行为,并且同伴之间常常会出现争执和分歧,而这些争执和分歧往往很难达成共识。“认同和接纳”是中、大班儿童在社会领域的发展目标之一,《指南》里4—5岁儿童此项描述是“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5—6岁儿童此项描述是“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接受时会说明理由”。单纯的说教形式枯燥乏味,只有用趣味性的情境、故事让孩子去感受去体验,从而明白换位思考的道理。
我们一起来看看《鸭子!兔子!》这个绘本能产生什么神奇的魔力,怎样把深刻的哲理变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和游戏,让孩子的争执转化为幽默。
一、文本分析
(一)结构分析
这个绘本没有页码,是左右两页合成一幅图的开页。它分为了四部分:
第一部分(P1—P2):两个人对看到的同一物体发生了争执,一人说是鸭子,另一人说是兔子。
第二部分(P3—P10):两人继续争论,各执一词,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并且分别从自己感受到的角度从视觉、听觉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第三部分(P11—P14):当争论对象从眼前消失的时候,两人开始冷静下来进行换位思考,觉得对方说得也有道理,然后感到这样的争吵毫无意义。
第四部分(P15):可是,当新的问题出现的时候,争论仍在继续……
(二)作品主题
本文通过是鸭子还是兔子的争论,表达了一个结论正确与否与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有关。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会使人与人之间更融洽。
(三)关键词
哲理、争论、多元视角、幽默、证据、共识、换位、联想
(四)作品艺术特点
1.画风独特,特点明晰
画面底色清新,主要以蓝、绿、白三色为主。鸭或兔的造型基本每页都会出现,以卡通的画法——黑粗的轮廓线和占据画面近乎二分之一的画面空间,成了最醒目的视觉聚焦体,同时还运用了黑色边框,使视觉焦点更加集中。由于采取卡通的表现方式,线条简化且夸张,直接表现事物的动作,使得主角突出。“卡通的简化处理就是为了传达‘正确的信息,他用静态来表示身体的动态。”
说话的人始终没有出现在画面中,只是根据文字和简洁的线条提示才让我们感受到两个人物的存在,并使我们再次关注是鸭或兔,因而对鸭或兔产生视觉重量,不断仔细打量和猜测。
2.构思巧妙,稚趣童真
这本书中的两个小朋友就像真实中的好朋友一样,在看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有争吵,可是,当发现可能因为他们的争吵而造成这个事物消失(破坏)的时候,他们又开始和好。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充满童趣,也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探索解决争执的方法——换位思考!孩子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可以进行观点的争辩,有理有据有意思。让孩子在快乐中懂得——意见分歧往往是源于双方立场和观察角度的不同。从中也能看到4-6岁儿童语言的发展水平和思辩能力。
3.富有哲理,不失幽默
这是一本很有哲理的书。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答案不一定是唯一,分歧和争论无处不在。在争辩中事实可能会越来越明晰,也可能会永远没有答案。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争论结束,友情仍然会继续。
二、幼儿基础分析
(一)幼儿感受
4—5岁的孩子能明白从不同视角看事物得到的結果不一样这个道理吗?这样的哲学问题能不能被孩子所接受,会不会太深奥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实践。
1.请家长在家与孩子共同阅读这本书
在家初次阅读的时候,请家长不要读出书中的文字,不要给孩子进行过多的讲解,看看孩子对画面的第一反应和理解。
能看出来的内容:孩子基本上都能直观地把鸭子、兔子看出来,觉得它既是鸭子也是兔子,对每一页的内容能进行简单的描述,但都是浅层次的理解。
不能看出来的内容:都没感受到画面外的人物及对话;最后一页只能看出是腕龙。
2.教师进入班级与孩子们共同阅读这本书
首先,阅读封面,我提出第一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动物?为什么觉得是它呢?孩子们的第一反应大多都说是“兔子”,因为有长长的耳朵。(这时候并没有不同的看法出现,先说的孩子可能影响了后说孩子的判断)
第二个问题:还可能是其它的什么动物吗?
这个问题一抛出,有的孩子就说了“是海鸥”、“是鸭子。因为这耳朵长长的看着像嘴巴。”“看起来很像鸭子,又很像兔子。从左边看像鸭子,从另一个方向看像兔子。”“他是反着看的。”
没想到孩子们能自己找到问题的关键,从不同的方向看得出的结果不一样。
(二)幼儿兴趣点
1.分角色进行对话,争论是鸭子还是兔子,举出自己观察到的理由。
2.谈论动物的外形特征及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等。
3.对画面细节的观察引发出其它联想。
(三)相关前期经验思考
1.幼儿的认知经验:关于鸭子和兔子、腕龙和食蚁兽外形及生活特征的认识。
2.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同伴、成人之间产生过分歧和争论。
三、班级活动建议
(一)怎么在集体阅读时引导讨论
方法一:积累丰富的经验。幼儿前期相关经验的积累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班级可以在阅读区投放科普类的动物绘本,其中要包含鸭子、兔子等常见动物,也要有腕龙、食蚁兽等不常见的动物,丰富他们的认知。
方法二:采用启发式、引导式设问和追问。如:你认为它是什么动物?为什么是它?你的理由是什么?
方法三:班级辩论赛。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别坐在画面的左右两侧。一方认为是鸭子,一方认为是兔子,然后双方根据画面展开讨论,说出理由。每一方说出一个理由,教师就给这方孩子积一颗星。最后比比哪一方的星星多。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画面中文字进行遮挡,避免有的幼儿认识字就直接说出对话,限制其他幼儿的思考。
方法四:游戏“我们想要一个人”。把支持鸭子和兔子的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每次两队各出一个人说出理由,目的是尽量说服对方队员这是鸭子或兔子。说出理由之后,如果对方队员认为说得有道理,自己被说服了,就可以换队。最后看看哪队的说服力最强,人数最多的获胜。这主要是发展孩子的理解性倾听能力以及有理有据提出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二)如何通过延伸活动深化讨论
方法一:主题墙“七巧板变形日记”
教师用边长一米较厚的材质做一副大号七巧板,每天摆一个形状固定在墙面上,请孩子说出“你认为这是什么?为什么?”将每日孩子的联想发言、拼图略缩照片展示在主题墙上。一段时间后,一面丰富、有趣的主题墙“七巧板变形日记”就呈现出来了。
方法二:区域活动“我做你猜”
益智区投放七巧板和调查记录表,两人以上游戲。一人用七巧板拼摆出自己想要的物体,请其他的孩子来猜一猜是什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同时在调查记录表上做好记录,记录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拼图的孩子。
方法三:区域活动“拓印联想”
美工区中投放七巧板和画纸。幼儿在画纸上进行七巧板拼图,拼完后用笔将边缘轮廓拓印出来,接着进行联想和添画。
方法四:区域活动“转转、画画”
美工区中投放正方形或圆形的画纸,纸中间已画有一个不规则的图案。每张画纸中的图案是一样的或是呈镜像。画纸投放的时候注意不要让中心图案朝一个方向,而是应该多角度放在区域里。孩子从自己看到的图案角度进行联想添画,在画面右下角写上自己的名字。将每个孩子从不同角度的联想画进行展示、欣赏。
方法五:集教活动:画西瓜
幼儿围坐成一个圆圈,圆心桌面摆放一块切好的西瓜。每个人从自己所处的角度画出看到西瓜的样子。结束时将大家画好的西瓜呈现在同一面墙上,开展欣赏、讨论。可以把西瓜换成应季的其它水果,但要注意被画物品的选择应有代表性。
方法六:集教活动:班级讨论会
针对某一个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要求幼儿说说自己的观点,重要的是说出理由。
四、家庭活动建议
家园共育的阅读活动能将价值最大化,按照先家庭,后班级,再家庭的阅读秩序,在理解、探索图画书之后,首先需要做的是引领家长进行亲子共读,丰富和积累孩子前期的阅读经验。
建议一:层层深入的亲子阅读是第一步
拿到书后,家长不要直接读出画面中的文字,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思考。可以先让孩子自己完整看一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本书讲的是什么。然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画面,感受到画面外有两个人在对话,在争论。
接着准备两张“鸭子”和“兔子”的小贴画,一人选择一张,分别扮演画面外的两人。在亲子阅读的时候请孩子直接选择一个持方,他认为这是兔子还是鸭子,无论他选择哪一方,家长就选择对立方。两人说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画面内容说出认为是鸭子还是兔子的理由。
最后家长完整地讲述图书,注意在讲的时候要把两个争论人的音色区分开,如一人音色可以低沉,另一人说话可以轻快。一人音色可以干脆果断,另一人音色可以绵柔拖长。这样可以强调作品的幽默感。
建议二:班级活动开展后,亲子再次共读这本书。对于辩论经验不足但是熟悉图画书内容的孩子,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分角色对话”的游戏。
建议三:家庭辩论赛。对于一部分已经积累了较多的证据且具有辩论经验的孩子,家长与孩子再次共读时,家长可以准备许多“笑脸”和“丧脸”的小贴画,一家三口同时参加。
一家长与孩子成对立方展开辩论,另一家长当评判员。评判员在每次双方陈述后对理由充分、表述清楚的一方给予“笑脸”奖励,对信口开河、不围绕主题、表述理由不清的一方给予“哭脸”惩罚。最后看看哪一方的“笑脸”最多,就取得胜利。
建议四:在家里,借用双休日开展“角色对换”游戏。父母和孩子调换角色,换位思考。爸爸当妈妈、妈妈当孩子、孩子当爸爸等等。共同确定做哪些事情,然后如何分工合作,体验不同角色的辛苦。
建议五:面对家庭有分歧的事情,让孩子参与讨论。每个家庭成员都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为什么这么想。让孩子体验分歧——争论——换位思考——妥协——达成共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