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9-09-10徐绍辉
徐绍辉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是语文学习的起点,可以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不仅能巩固语句知识,也能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段落词句,感悟文章内涵,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运用,切实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分析、感悟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活动;应用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作为文化基础的语言的作用不可估量。语言知识与技能是从小学语文的学习中积累和形成的,尤其是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
一、使学生懂得提高阅读能力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是语文学习的起始点,可以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不仅能巩固词句知识,也能加强学生对语文写作能力的掌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段落词句,感悟文章内涵,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在阅读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学生在阅读文章中重点段落“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蓝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的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时,反复阅读“五光十色”“瑰丽”和其他表示颜色形状的词汇,可以感受到画面的丰富,产生对西沙群岛美妙景色的向往和兴趣。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朗读和理解原文。此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更高,语文成绩更优异。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难点
教师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中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认为只有掌握语文知识,考试考出好成绩才是重点,因此仅仅让学生死板地阅读和理解文章。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学习性经常被忽略,无法体会文章的情感价值,阅读能力也无法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采用“带着问题阅读”的学习方式,这样会导致学生对“问题”感到负担,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阅读是为了让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与文章产生情感交流,而非为了答案和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提倡成绩、结果、答对问题,而不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会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对阅读和学习提不起劲,徒增压力。
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不怕读错字,鼓励学生阅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识字认字量很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阅读过程的流畅性,而识字的数量和速度,又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帮助学生提高识字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年龄小,容易因为怕读错字而缺乏自信,教师应该给予大量的鼓励,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识读一体”的方式,边阅读边识字,字词不相离,发现错误及时引导,及时更正,让学生不在错误上浪费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选择合适文章,引导感情的注入
语文是兼容性和综合性最强的学科,是其他所有科目的基础。在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有许多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美文美句。但是,太过华丽和高深的词藻会给学生带来困扰,使学生找不到文章的侧重点。针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学习进度的阅读内容。小学生喜欢故事性、趣味性强的文章,如童话故事和英雄人物,阅读这样的文章,学生更容易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三)調整阅读气氛,运用电教媒体方法
随着现在社会的飞速发展,小学生在课余生活的时候也经常接触电子科技产品。与传统板书教学的方式对比,集“声音、色彩、动画、音乐”为一体的电教媒体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兴趣和关注,色彩丰富的画面和身临其境的声音,让学生有更多的探索欲望。
(四)开展活动,进行阅读教学延伸
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理解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所阅读的文章有客观的认知,将获得的知识和感受运用到其他的学科。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疲惫和开小差的情况,及时调整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师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通过游戏类的分角色朗读,配合肢体语言的表演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展现自我的同时,也调节学习过程的乏味感。教师还可以开展词句的知识竞赛、朗读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在课堂上、在书本上、在阅读上,对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帮助。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有很多。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师生之间的配合。只有充分理解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不断领悟,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坚持,不断地进步。
参考文献:
[1]贺小捷.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9(32)
[2]周晓艳.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课外教育,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