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2019-09-10高明娟田华峰

现代盐化工 2019年4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对策

高明娟 田华峰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探究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并根据目前环境监测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发挥我国环境监测对于环保的意义和成效。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环境保护;对策

通过系统调查的研究手段,测量环境质量因素代表值,分析环境质量与污染状况,并总结未来发展趋势,这就是环境监测的定义,也是环境管理与建设的基础性含义。环境监测作为基础的环保工作,属于环境科学的范畴,监测结果直接体现环境质量状况,为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保障,从而不断完善各项环保法规、条例,因此,对监测数据的客观性要求较高。同样,环境监测属于技术监督范畴,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笔者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从而掌握我国环境监测的状况,并针对存在的不足分析相应的管理措施,旨在从理论角度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借鉴[1]。

1    我国环境监测现状

1.1  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成效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在近30年取得了很大进步,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系统化的特色管理监测体系。监测工作包括污染减排、污染源普查、水专项等,为环保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我国环境监测的队伍呈现扩增趋势,监测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已有国家级环境监测站2 223个,其他监测单位2 634个,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人数高达57万。相关监测站分别负责空气质量监测、地面水监测、环境噪声监测、海洋监测、地下水监测、生态监测、酸雨监测和放射性监测。环境监测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自动监测技术有所发展,超过70个城市的空气监测技术实现了自动化,水质自动监测也受到重视。很多省、市将卫星通信技术与环境监测相结合,展开了污染源废水和废气的信息化自动监测工作。科技研发工作提高了预测、预报能力,目前,监测的重点工作在于环境容量、排污许可、排污控制等方面。最后,环境监测技术已初成体系,对于复杂的污染因素的控制与预测能力有所提高,结合我国具体的环境状况和监测规范,设置了符合国情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与环境质量控制制度[2-3]。

1.2  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2.1  环境监测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环境监测队伍难以胜任复杂的环境情势,环境监测的相关激励措施较为欠缺,导致环境监测人才严重匮乏,在培训与管理方面的设置不够合理,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层次、业务水平有着明显差异,复合型高级监测人才严重不足。由于监测工作涉及很多新的检测方式与技术,对监测工作的能力标准有所提高,需要检测人员不断更新与完善专业知识。另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面对各种新的污染源,环境监测工作具有突发性和临时性的新特征。面对繁重的检测工作,检测人员数量和设备技术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导致检测质量难以达标。为了提高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备综合分析能力,但由于我国很多监测站人才管理不受重视,加上缺乏有效的检测机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员工流失现象严重,导致团队人员年龄普遍年轻化,整体监测水平还有待提升。

1.2.2  资源配置不合理

仪器设备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物质基础,如果仪器设备难以得到保障,就很难确保检测的效果。为了完成高质量的监测任务,需要利用先进的检测设备,我国很多监测站仪器较为陈旧,维修配件也不够齐全,原因主要是资金投入的问题。除此以外,资源配置的制度不够健全,导致资源配置失衡,很多基层监测站仅有管理者具备采购决策权,缺乏市场调研,导致仪器资源浪费,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被忽视。

1.2.3  监测技术不足,未能有效控制监测质量

环境监测结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检测技术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环境检测能力还有待提高,很多工作仍然以人工采样为主,实验质量控制具有片面性,仅重视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全过程环境监管体系还有待完善。由于污染事故对检测反应程度和污染源的把控具有较高的要求,但实际预测、预警工作难以准确且迅速地进行自动监控,难以提供具备分析价值的有用数据,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环境激素、重金属等微量污染物的研究能力较差。水合肼、活性氯、黄磷、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丁基黄原酸等参数对外界环境影响因素的敏感度高,监测方法和评价技术有待完善。

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环境监测认识不足

由于环保部门领导忽视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作用,目前的环境管理倾向于末端治理,是先出现污染再行动,而非预见性地提前做好调查监测工作,导致检测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由于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关数据的监测过于主观和随意,部分领导和机构认为技术监督可有可无,导致监测系统难以为环境政策提供有效依据,同时,也增加了环境监测成本。如对海水监测项目不够重视,缺少对海水中的有机物、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Semi-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SVOCs)的监测,难以满足监测项目的发展需求。原因在于监测工作的边缘化趋势明显,没有对监测信息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运用,导致环境执法监督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4]。

2.2  监测经费投入不足

环境监测属于科学化的工作內容,为了提供有效的污染治理数据,就需要具备先进的监测和化验设备为物质保障,目前,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物质条件的主要原因。设备较为陈旧、落后,难以及时地更新、添置,面对新污染源的增加、污染强度的增大,陈旧的仪器设备已经难以满足实际监测任务的需要。

2.3  监测人员配置不当

环境监测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但部分地区并没有有效调动、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将环境监测工作视为软性工作,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够结构化与系统化,人员选择标准过低导致监测队伍能力参差不齐,很多在职人员专业不对口,难以满足复杂繁重的工作需要[5]。

2.4  环境监管工作执法不严

环境监管工作的弱化主要体现如下:关于排污费的收缴忽视了实际监测数据的运用,仅以协商谈判的方式进行收费,降低了公正性和执法权威性。另外,針对竣工验收、污染治理方面的纠纷,处理方式过于随意,仅依赖经验或主观感情来判断。环保证的申报、发放不够规范,除了收取工本费外,并无实质性的检查、核查程序,降低了监测工作的权威性。

3    环境监测的发展对策

3.1  增强环境监测意识

环境监测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增强环境监测意识,为环保部门的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标准。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化学物质的污染如辐射污染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了解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关注的污染物质类型从常规污染拓展至痕量污染。为了更好地强化环境监测力度,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污染或污染的情况,就需要完善法制建设,提高环境监督管理实力,完善的制度体系需要包含“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等方面[6-7]。

3.2  加大资金投入

仪器设备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物质保障,目前,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仪器设备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强化环保部门与地方财政部门的联系与互动,提前规划好监测工作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科研经费和专项经费,并专门设置额外的经费预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年提升,同时,不断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如援助资金、民间资金等。结合实际监测需要,对于仪器的购置工作,需要提前做好调研,完善审批手续,实现多样化、技术性且信息化的有效监测。

3.3  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

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为测区设局、解读数据和运用数据,为了不断提高我国的环境科学研究效率,需要提供真实准确的监测数据,高素质的环境监测队伍是重要保障条件[8]。环境保护与监测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复杂,除了监测技术要求外,还包括国家政策方针、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监测队伍需要掌握科学的监测内容、程序和方法,结合较强的分析解决能力做好数据分析工作。其次,需要具备职业道德修养,严谨认真地做好监测工作。相关职能部门需要严格把控入职标准,确保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力达标,引进并培养高、精、尖人才。为了避免人才的流失,需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定期组织各种专业活动与培训课程。

3.4  强化制度建设,落实监测责任制

为了解决环保监测工作的随意性和主观化,需要落实好监测责任制,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不断强化制度建设,采取有效的责任落实措施,针对失职人员要严格追究相应的责任,强化监督环境监测站的检测工作。另外,需要专门制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范,为了保障检测结果的权威性,需要监测人员具备负责意识,真实、可靠、客观地做好基础工作。另外,需要构建系统全面的内外部质量控制体系,明确规定各岗位的工作职责,通过激励机制和考核奖罚制度落实有效的外部监督,严格追究监测失误责任,从而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性与合格水平。

4    结语

经济的发展使环境保护工作受到重视,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环境监测数据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对于环境监测能力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环境监测单位与工作者要结合实际环境状况,结合现代化的环境监测技术,实现与国际环境监测技术的接轨,实现数据分析、处理与研究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彭刚华,梁富生,夏   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06(2):2-3.

[2]徐   丽.浅谈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J].环境科学导刊,2010(S1):43-44.

[3]尹新林.论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沙棘(科教纵横),2010(8):22-23.

[4]张凡秀,赵   鹏,张思宝.浅析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J].山东化工,2008(7):17-18.

[5]马晓晓,方  土,王中伟,等.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环境科技,2010(Z2):89-90.

[6]周   莉,吴升红.环境监测生产性及业务创新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8(11):35-36.

[7]旭   东.新起点下基层环境监测的形势任务与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42(3):65-67.

[8]陈   鑫.衍生气相色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7(28):6-7.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走,找对策去!
政策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