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南山区现有耕作制度与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9-09-10马红战程晓东王转丽杨光伟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6期
关键词:产业对策

马红战 程晓东 王转丽 杨光伟

摘要:陕南山区是我省贫困发生率较高的地区,全省56个国定贫困县有24个在陕南。2017年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联县驻村帮扶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开展产业扶贫以来,发现陕南山区贫困地区存在企业发展雇不到人,留村农民忙于种地没时间务工的矛盾比较突出。对此,作者结合对镇巴县降东河、联青、赤南、渔渡坝等村产业帮扶指导情况及对商洛、安康和汉中部分农业企业与合作社的检查情况,分析了陕南山区农村现有主要耕作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土壤肥力、农产品品质和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影响,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生产、调整现有耕作制度和加强宣传引导的对策建议,以期帮助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产业发展。

关键词:耕作制度;产业;对策

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点,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农民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体,如何实现脱贫、建好乡村,应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想法,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这样的政策支持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定程度上更加坚定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的决心。农村里剩下的劳动力便成了乡村振兴和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而这些劳动力则以老人、体弱者和妇女为主要代表。如何发挥农村留守劳动力积极性,充分利用好仅有的耕地更好地发展农业产业,实现全面脱贫,对于贫困山区意义非凡。目前,对于乡村振兴或产业发展的分析,学术界已有很多的成果。但总体来看,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某一方面,对多方面联系起来的研究很少,对于贫困山区这方面的研究就更加的少。鉴于此,本文的研究试图达到: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通过对陕南山区典型贫困村落进行分析,调整陕南山区耕作制度的方式,充分发挥农村留守劳动力,提高农村种地收入和非种地收入,以期为全国贫困地区有关政策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1陕南山区农业生产现状分析

镇巴县长岭镇花园社区作为典型的陕南山区农村,基本情况与陕南山区大部分农村类似,有以下几个特点。

1.1耕地少且零碎。花园社区辖10个村民小组,林地17910亩,耕地3925亩,其中水田698亩。耕地连片面积大多为20亩左右,很少有超过50亩的耕地,大多破碎零散,且70%以上是坡耕地。农牧业以水稻、玉米、马铃薯种植及猪、羊、牛、鸡养殖等为主,兼有椴木木耳、香菇、树花菜和中药材等特色产品,但由于生产条件差,机械化程度很低,所需人力比平原地区要多近一倍。

1.2劳动力流失严重。花园社区共有493户1639人,社区有劳动能力者1001人,常年在外务工544人,占社区劳动力54%,和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年轻人大多数外出打工,留村勞动力占全村人口比例28%,且年龄多在50岁以上,普遍小学文化程度,女性居多,观念落后,怕担风险,行动力差。

1.3耕作制度复杂。陕南山区属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带和交界带,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体湿润,农作物以一年两作或两年三作为主。老百姓为了产出更多的农产品,采取了较为复杂耕作制度。坡耕地多采用套种,一般在12月-次年3月栽种马铃薯,到4月份左右套种玉米,6-7月马铃薯收获完后立即在玉米地里套种红薯、大豆等,10月收获玉米、红薯、大豆等作物,紧接着种植萝卜、大白菜等作物,12月—次年2月份逐步收获完成,第二年重复套种。水田多采用水稻+油菜(马铃薯)轮作方式,每年4月初水稻育秧,5月初开始插秧,到9月底10月初收获水稻,晒田约1月后,11月种油菜(马铃薯),次年4、5月收获。整体来说,社区土地全年超负荷种植,几乎没有修整时间,致使土地生产力严重不足。

2当前耕作制度的弊端

在10多年前,当前的耕作制度还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土地利用率高,农产品产出量大,种地收入较高。但是随着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不足,土地质量下降,这种耕作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2.1劳动力占据严重。每一种作物都要历经播种到采收的过程,中间还要施肥、除草,大部分作物还需防治病虫害,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套种的每一样作物,因操作空间太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工来操作,套种的越多、种植要求越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就越大。对于山区农村来说,劳动力以中老年、妇女为主,劳动能力本就有限,几乎所有精力、体力都被土地牢牢束缚住,根本没有富余劳动力从事其他劳动生产。

2.2产品品质相对较差。农作物套种,看起来种植的产品种类多、总产高,但同时对劳动力的精力和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山区农村劳动力短缺,劳动力年龄较高的条件下,无法苛求农民种植管理工作做得细致、完善。从目前山区村庄种植情况来看,套种的农作物只够生长,产出的农产品品质相对要差了很多,商品性非常差。因此,山区农村看似“要啥有啥”,但是深究下来其实“要啥没啥”,达到商品标准的农产品太少。

2.3土壤肥力越来越低。植物的营养绝大部分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套种作物密度大,生长时间长,更需要大量的养分,致使土地全年超负荷种植,土地因常年得不到修整和恢复,生产力严重不足。以前当地人家家户户都会养4-5头猪或牛,家畜产生的有机肥基本足够自家使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畜养家畜数量越来越少,有机肥不足问题越来越明显,于是很多人选择施用化肥代替有机肥,结果导致很多土地越来越贫瘠,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降低,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也不断下降。

2.4单纯种地“入不敷出”。套种方式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当前条件下,产出的农产品品质不高,商品性较差,农民种出的农产品很难卖出,更卖不出好价钱,只好全部用来喂养家畜,一年的收入也就1-2头猪的价格,大致5000-6000元,中间投入的人工成本至少是收入的一倍多。这说明传统农业的收益效益已经很低,套种方式下的农业更是入不敷出,必须做出调整才能保障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

3对策建议

农民对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特别是山区的土地都是祖辈们辛辛苦苦开垦出来的,老百姓视土地珍若生命,哪怕一小块土地都不会浪费。农民又习惯于按照老方法来耕作,大量的时间都在用在地里,既无法通过种地实现脱贫致富,又没有多少时间打工赚钱。很多农民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如有农民希望有企业能把土地流转出去,农民农忙时节互相帮忙做工解决自家劳动力不足问题等,这些做法都有一定成效,应继续加以改进并深入实施。同时,还需从调整耕作制度,持續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把农民从繁重的田地里解放出来,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去务工,也让企业能够雇佣到足够的工人。

3.1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生产。将农民的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化发展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如今农村里大部分新型经营主体能力较弱,带动能力不强,没有流转土地扩大规模的能力和远见。部分农民有流转的想法,但苦于资金不足、不知道发展何种产业、担心产品销路等问题,始终难以付诸实践。基层政府部门和各村委会应当抓住脱贫攻坚的机会,拿出一定的专用资金,组织专家决策团队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和有想法的农民,帮助他们规划选定正确的产业发展方向,扩大经营规模,构建产品营销体系,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

3.2充分发挥合作社作用。目前,陕南山区各村都成立了互助合作社,大部分村也都有各类专业合作社,要努力把这些合作社的组织能力充分发挥出来,由合作社组织农民协同发展,互帮互助,降低农业生产人工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镇村也可组织建立一些专业的服务型合作社,农忙时社员互相帮忙干农活,农闲时统一组织去企业务工,保障农民务工的权益,助力产业规模化发展。

3.3持续引进新品种与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技术可以有效地缩短农产品种植时间,提升农产品品质,降低投入品使用,如品质较好的抗病虫品种,地膜覆盖技术、水稻两段法育秧、玉米育苗技术等。当前市场上品种和技术种类繁多,地方种子管理、农技推广等相关部门,应当严格履行职责,加强推广力度,做好示范推广和基础技术培训,增加农民辨识手段和渠道,避免被农民间互相询问和商家虚假宣传所误导。

3.4调整改进现有耕作制度。减少或者取消套种,如11、12月-4月种植地膜马铃薯,5月-10月种植玉米或水稻、红薯、大豆等作物。每一茬作物的采收期与下一茬作物的播种期避免无缝相连,中间间隔一段时间,给土地一定的缓冲期。各种作物生长期错开,操作空间加大,便于施肥、除草,减少用工量,节省劳作时间。条件较好的地区,也可以使用小型农用机械,进一步节省劳力,降低生产投入。

3.5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在发展适度规模生产,调整耕作制度措施的同时,还需引导农民从繁重的田地里解放出来,使得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收益更高的务工,农村各项产业发展有足够稳定的劳动力。这些目标完成的前提是农民从内心里接受,愿意这么做,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典型村镇等方式,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这种方式的优势,让农民自发实施,从而解决农产品生产与企业务工之间的矛盾,促进农村各项产业平稳发展,帮助解决贫困山区生产发展根本问题,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刘北桦,詹玲.农业产业扶贫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1-4.

[2] 刘建生,陈鑫,曹佳慧.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6:127-135.

[3] 计矗.宁南山区耕作制度的基本经验与有关几个问题的探讨[J].宁夏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1981,1:9-16

[4] 王佩珗.山区耕作制度的商讨.江西农业科技,1979,6:3-5.

[5] 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村经济,2018,4:2-11.

[6] 何仁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地理研究,2018,11:2127-2140.

[7] 陈建,陈川,陈洪.西南地区微耕机面临的三大新挑战及对策探讨.农机化研究,2014,10:245-248.

作者简介:

马红战,男,农艺师,副科长,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工作

王转丽,女,高级农艺师,副主任,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工作

(作者单位: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猜你喜欢

产业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一带一路”战略下台湾产业转型初探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