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拿来主义”精神在教育教学领域的适用性
2019-09-10郭红梅
郭红梅
摘要: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面对文化界出现的“媚外”和“复古”两种错误思潮,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提出的“拿来主义”观点,同样适用于当代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个观点的精神实质是主动选取、批判吸收。无论是处理师生关系有效“传道”,还是研究教学高效“授业”,亦或是发现问题及时“解惑”,都需要老师深谙“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道理,并以此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寻求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拿来主义;教育教学;创新发展
自古及今,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从师而学都可谓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种风尚。然而如今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似乎多了几分被动,几分教条,教学成效也似乎难求尽善。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之职责,自当考虑如何有效、高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喜闻乐见,且能切实受益。对次,我认为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提倡的“拿来主义”精神,在改善当代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现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拿来主义”精神对有效传道的重大影响。
良好的沟通是教师传授道理的必要条件。然而中学阶段的孩子,因为叛逆,绝大多数都不喜欢与别人沟通,尤其是与父母和老师沟通。他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关上心门,人为设立与他人之间的壕沟,固守在自己的天地之中。他们不喜欢别人给他们讲述为人处事的道理,甚至对老师、家长传授道理的行为有自觉的抵触。如果老师对此只是一味抱怨,等待学生主动走进自己,或是逮住机会就强行灌输的话,那么必然不能达到传道育人的预期效果。相反,教师如果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主动研习青少年心理学,积极走近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性格及精神需求,利用“同理性”原理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以学生的“知心人”“好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充分交流,用真情、热情来包装每一个平凡的道理,谆谆教导,力争让每一个道理都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么学生必能欣然闻道且内化于心。所以,我认为拿来主义精神,就是教师育人时的主动干预。
二:“拿来主义”是教师对教学资料的主动择取和积极创造。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资源可谓浩如烟海,参差不齐。庞杂的资料堆积如山,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老师的头脑,使其疲于应付,又过于依赖;许多老師甚至会成为资料的奴隶或传声机,在资料面前被磨灭了思想和个性,开展着千篇一律的索然无味的课堂教学活动。而缺乏思想性和个性化的课堂必然味同嚼蜡,会导致授业低效,学生厌学的现象。所以,在一个个老师不能主动择取教育资源比如教育思想教学资料等情况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教育雅室出现千奇百怪的教育乱象,为什么那么多的辛勤付出会在教育的套版面前南辕北辙,为什么那么多的青春少年在最该好好求学的年纪却望学生畏但求逃离的现象了。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人因思想而伟大。这里的思想,属于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也属于全人类。老师除了汲取他人的思想智慧之外,还需要形成自己独有的思想。只有把自己的思想与他人的思想融合、并创新发展,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才能努力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也才能引领自己的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因有“思想”而“伟大”的人。故所有从教者在授业的过程中,应该学会积极、科学的取舍资料,合理扬弃,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入自己个性化的思想,以求创新,而不是一味被动的消化资料,成为装载资料的口袋、资料的奴隶。鲁迅先生所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自不能成为新文艺”。授业之道,理固亦然。教师只有敢于去拿来,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只有敢于去创造,而不是一味去传承,这样,授业之道才能出新。也惟其如此,才能保证授业的高效,才能使教育事业创新发展。“拿来主义”就是授业者对不同资料不同思想的主动择取和积极创造。高效课堂,岂能少之!
三、“拿来主义”是教师敢于解决疑难问题的勇气。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不仅要善于解学生之惑,还要勇于克难,解答自己的疑惑。今日教育,鼓励学生虚心好问,善从师道;然而鼓励归鼓励,诚好问者却屈指可数。学生之惑多起于课堂知识与处事之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不问问题不代表他们没有问题;比如那些性格腼腆、内向或是自满、自卑的同学,或是对老师有成见的学生,都喜欢隐藏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需要去主动走进学生,关心学生,积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循循善诱,以解疑答惑。同时,教师既要知己所长,还要知己所短。对于自身存在的疑难问题,特别是知识方面、能力方面的问题,尤其要敢于面对不回避,要敢于“拿来”,勇于克难不畏惧。安于“疑惑”,或是回避疑难问题,只会让自己止步不前,严重一点还会误人子弟;相反,积极面对,奋勇克难,则会提升自己的能力,还能给学生带来无形的影响力,促其善学。教师要以主动的姿态、榜样的形象引导学生相信:只要足够勇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拿来主义精神就是攻克难关的利刃。
总之,拿来主义精神,不仅适用于继承文化遗产,同样适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今天不会过时,未来必将同样适用于此!
参考文献:
[1] 龙丽霞.实践视角下的教育理论原创性问题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6.
[2] 佟元之.教育教学中的“拿来主义”[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0):16-17.
(作者单位:安康市江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