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9-09-10热萨来提•玉素普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6期
关键词:培养信息课堂

热萨来提•玉素普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引发创造活动的前导。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能够科学地使用大脑,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得心应手地解决矛盾,攻克难关。近年来,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性思维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信息;课堂;培养

一、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石

“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因此兴趣不是教学目的,而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达到兴趣和教育性的统一,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予以实现:

首先是选好教学内容。为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兴趣并保持持久铺平道路。它为以下两方面得以顺利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次是采用诱导和启发的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及时和恰当的鼓励。延迟与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其学习兴趣。

以上三方面分别对应兴趣教学的三个阶段:激发兴趣阶段、培养兴趣阶段和巩固兴趣阶段。

1、激发兴趣阶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适应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国家教委编订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指导精神,我校的信息技术课将学习重点放置在学习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的获取,加工,交流,管理和有关应用软件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想象空间,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学生曾这样说:“我最喜欢的是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和文字处理软件Word。因为我喜欢把自己的文章配上小插图,使文章因这图像而更精彩,也使图像因文章而更完美。每当这时,我就觉得自己像是某杂志社的主编了!”。正是由于学生的投入,使教学变被动为主动,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2、培养兴趣阶段

学生在“激发兴趣”阶段产生的兴趣不尽相同,有的浓厚,有的一般。由于某些原因还会使其减弱甚至消失。所以不能把培养和激发截然分开,需要在培养中继续激发,以调动起全体学生的浓厚兴趣。为了达到这一步,我认为,有两点是很重要的:一是精心设计任务,二是讲解内容要少而精。

(1)精心设计任务

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关于我的爱好”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2)讲解内容要少而精

少而精主要是指讲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要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要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自己可以理解掌握的知识。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边框和底纹”时,我只仔细地讲解了对话框中的一个标签——“边框”的操作,至于“页面边框”和“底纹”两个标签,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它的使用方法。

3、巩固兴趣阶段

学生们正处于成长发展期,他们渴望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怕别人看不起。所以,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延迟了已有的兴趣,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的转化能够执行,从而巩固了兴趣。

例如,我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都要进行作品展示。同学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让展示他自己的作品,当自己的作品通过演示的方式出现在其他同学的电脑上时,一种得意的表情便会在他的脸上展现。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发现他总能努力去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以便他的作品是最棒的。

二、在运用中升华创造性思维

学习兴趣的真正源泉是在于把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只有在这种时候,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掌握知识的欢乐。夸美纽斯指出:当学生看到,“他所学的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属于柏拉图理想的什么东西,而是真正在我们周围的、彻底认识了就会给生活带来真正益处的物体,在这样的条件,智慧将会比较积极地用在学习方面,并且会更仔细地认出一切。”知识运用可以促进学习和智力活动的兴趣。

三、良好的多媒体手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對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我个人认为最有效的多媒体手段是多媒体网络教室加上计算机、投影机。

充分地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水平,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这些多媒体手段能够在哪些方面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保证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布置任务

一般上课之初,我先用投影仪将今天要完成的任务展示出来。它可能是一幅画,也可能是一篇文章,这些内容,如果仅仅靠语言的描述,显然是很苍白的,有了画面就直观、易懂,任务明确,同时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辅助讲解

当需要讲解一些必要的操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实时播放教师的操作过程,使每一个学生清晰、准确地把握了操作过程和基本概念。

3.交流讨论

当某个学生需要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他的计算机的画面传送到整个网络,使每个学生看清他的操作过程,其他的学生从而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因此达到交流讨论的目的。

4.作品展示

当学生的任务完成之时,利用多媒体网络就可以便捷地展示学生的作品了。使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延迟了兴趣的持续时间,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是与实施了素质教育分不开的。正是由于在教学中实施了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动机上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了学习本身所带来的快乐,进而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兴泉,刘红梅.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知音励志,2017(12).

[2] 徐文婷.浅析信息技术课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0):10.

(作者单位:莎车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培养信息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订阅信息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