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海追梦,用真情温暖一片海

2019-09-10王妍妍

教育家 2019年47期
关键词:北海市海岛支教

王妍妍

40岁出头的范徽丽,看上去有些柔弱,说起话来却柔中带刚,语速很快。她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是热情、干练、有胸怀。作为北海市涠洲岛上第一所公立幼儿园的拓荒者,范徽丽不畏艰辛,跨海支教,带领团队用真心呵护着一颗颗幼小的童心茁壮成长。不久前,范徽丽获评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让我们一起走近她,倾听她是如何将学前教育带到祖国的边疆海岛的。

跨海支教,情系涠洲岛

1994年7月,范徽丽从广西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一名幼儿园教师,这一干就是25年。从普通的幼师蜕变为名园长,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范徽丽始终坚守本分、胸怀大爱。不同岗位的磨炼、收获,让她变得温和而有力量,成了孩子们眼中最美的“园长妈妈”。

2013年10月,北海市政府出台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每个乡镇要建立一所公办幼儿园,海岛的学前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范徽丽应邀参加北海市教育局组织的海岛教育调研,她第一次踏上了距离北海20多海里的涠洲岛。

涠洲岛,位于北海正南方北部湾海面上,上岛需要乘船1个多小时。长久以来,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再加上幼教师资短缺、物资匮乏,涠洲岛的学前教育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家境宽裕的岛民大多乘船涉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市区入园,而更多的岛民只能任由孩子在海滩玩耍度日,待到适龄后再进入小学就读。随着涠洲岛的逐渐发展,建立一所公办幼儿园成为岛上居民最迫切的期盼。

“路程虽然遥远,但让我内心最受触动的是,上岛后看到的一切比我预想的还要糟糕。”范徽丽告诉记者,当时的计划是将涠洲岛城仔小学改造成幼儿园。城仔小学2003年撤并后,闲置了10年,校园杂草丛生、破败不堪,仅存的两幢教学楼还缺门少窗。左边教学楼底下的一个教室被村民用来养羊,右边教学楼底下的一个教室被一名“教师”收养了二十多个孩子。教室外用渔网圈围,变成了围城。

两个教室一个用来养羊,一个用来养孩子,这种触目惊心的“原生态”圈养教育,让范徽丽内心无比震撼。她清晰地记得,孩子们有的光着脚,有的穿着拖鞋,用清澈透亮而充满渴望的眼神告诉她:“我想上学!”那一刻,范徽丽的怜爱之心油然而生。在返程的船上,看着烟波浩渺的大海,她暗自下定决心:跨海支教,创办海岛幼儿园。“这里的孩子太需要教育了。”范徽丽要让岛上的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幸福快乐地成长。

有了想法就要付诸行动。由于陆路不通,海岛建园所需的材料均走海运,其成本非常昂贵。为了节约成本,范徽丽像“蚂蚁搬家”一样,带领教师们把需要的玩具材料一点一点地从北海搬运过去。几番努力过后,残破的校舍终于改造成了初具规模的幼儿园。

范徽丽和教师们呕心沥血、多方协调,正当他们以为如愿以偿、准备迎接开园时,一场台风摧毁了他们精心筹备的一切。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正面登陆涠洲岛,幼儿园新建的食堂化为乌有,岛上停水停电近两个月。“威马逊”台风的袭击几乎成了压倒范徽丽坚持海岛办学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满腔激情遭遇残酷的现实打击,我一度想过放弃,但孩子们那渴望求学的眼神,给予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这种信念和力量支撑着范徽丽带领教师们从头干起,浇混凝土、立旗杆、拖拉玩教具上岛……

甘守海岛,铸就最美师资

幼儿园建好了,范徽丽深知,要办好教育,必须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涠洲岛地理位置特殊,起初并没有人愿意到岛上执教。当教师招聘公告发出后,仅有两人报名,无法达到正常的3:1招考比例。无奈之下,范徽丽挨个走访了所有符合条件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家庭,为有困难的教师缴纳报考费用,并尽力说服他们参加考试。在网络报名截止的最后一刻,教师报考人数达到了开考比例。范徽丽用真誠和努力争取到了第一批驻岛教师,同时她动员北海市机关幼儿园教师上岛支教。“如果没有教师,之前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将功亏一篑。”范徽丽深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柔软和善良,都愿意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这个世界,她要将这种温暖和力量激发出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到来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当教师们真正被招进来之后,范徽丽发现,留住教师才是海岛办学的最大难题。刚开始,教师们白天有可爱的孩子、蓝色的海天美景、灿烂的阳光陪伴,每个白天都很充实愉悦。可是当夜幕降临,单调、枯燥、经常性断水断电成了他们生活的常态。上岛支教的激情过后,范徽丽经常收到教师们深夜发来的短信:“园长,我想回家……”范徽丽内心无数次自责:“教师们本可以在市区享受全家团圆的幸福,是自己把他们带到了这艰苦的海岛,把教师们给连累了。”但不服输的个性让她一边强忍着眼眶里的泪水,一边耐心地安慰、鼓励教师们:“海岛的孩子不能没有教师,想想上课时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游戏时快乐的笑容,想想岛上居民对教师的尊重和崇拜。为了岛上的这些孩子,我们必须坚守,必须把幼儿园办下去。”在她真诚地诉说中,教师们擦干眼泪,不再提离开的事。

“真正留住教师的是岛上的孩子和家长,还有教师内心的善良以及对生命的尊重。”范徽丽坦言,岛上的孩子,如碧绿的海水般纯净,岛上的家长,简单纯真质朴,让教师们的心滚烫、温暖。在范徽丽的影响下,教师们克服了来到涠洲岛的种种“水土不服”,扎根海岛的心逐渐坚定。

他们时刻牢记教育初心和使命,一种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在教师们心中逐渐树立起来。岛上的居民亲切地把范徽丽和教师们称作“七仙女”,他们给海岛带来了美好和希望,把宝贵的知识传授给了孩子,这是海岛上最美的风景。

创设自然情境,奠基幸福人生

先苦后甜,当海岛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涠洲岛幼儿园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上,昭示着在祖国的南疆真正实现了幼有所育。

“岛上淳朴的民风及原生态自然风光无疑是现代人梦寐以求的‘天堂’,可是岛上人们的生活仍然停留在相对落后的状态,交流以客家方言为主。刚进幼儿园的孩子基本不会说普通话,无法与城里来的教师交流,随手乱扔垃圾、随处小便等现象很普遍。”范徽丽说,岛上的教学资源匮乏,导致总园的课程无法在岛上实施,教师的教学开展受到严重阻碍。如何让海岛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享有同样优质的教育?

根据海岛幼儿的发展现状,范徽丽思考并构建了基于海岛生活、体现海洋文化的课程。她带领教师们研读《涠洲岛志》,充分挖掘边防海岛的教育资源,深入开展海岛特色课程研究,以培养具有海洋意识、家国情怀兼具世界视野的海洋公民为目标,开展“海丫丫365成长行动”探索与实践,向幼儿讲述人与海岛的故事,培养幼儿热爱家乡、保护海岛的家园情怀。

为推动课程有效实施,范徽丽因地制宜,把海岛上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作为开展户外教学的有利条件,开创自然情境教学,把岛上的贝壳、芭蕉林、大榕树、海滩等变成有趣的课堂和生动的教育场所。

当孩子们在升旗仪式上齐声高呼“五星红旗,我爱您”,那一刻,范徽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使命:要为海岛之子的人生奠基,为孩子们的心灵领航。在她眼中,成绩永远属于过去,她将义无反顾,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将幼有所育的美好愿景在边防海岛上壮丽延展。

猜你喜欢

北海市海岛支教
警惕功利性支教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北海:消除“大班额”成效显著
北海美 北海靓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困境归因分析
在海岛度假
丹江口市教育局 对盐池河支教教师进行考核
北海市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
北海市社保网上经办系统正式上线
神奇的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