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研究
2019-09-10林常青
林常青
【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理解题意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引导学生根据相关的数据和关键词吃透题意,降低解题难度,提高审题能力。应用题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注重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借助实物学具,动手操作,使其更直观,从而简化解题过程。这实用的解题技巧,有利于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理解题意;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把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学会用一些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由此可以得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笔者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发现以下方法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吃透题意,降低难度
理解题意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找出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词明确题目中的相关条件之间的等量关系,降低解题难度,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以关键词为突破口,一步一步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淘气和爸爸妈妈去广州玩,单程车票每人90元,儿童半价,往返的交通费用要多少元?”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仔细读题、审题,把其中的关键词圈出来,然后跟同学交流,说说为什么会选这几个词。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最后得出了“单程”“儿童半价”“往返”等关键词,然后笔者又让学生一一解释这几个词所代表的含义,并说出解题时所要注意的事项。
这个环节笔者很注意引导的方法,认真扮好绿叶的角色。首先指名解释什么是“单程”,然后再指名说出“往返”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说说“单程”与“往返”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到“往返”是由两个“单程”组成的。算出一个单程的路费后,还要再乘2,得出的结果才是往返的路费。弄清这点后,笔者接着引导学生继续分析题意。笔者问道:“一共有几个人去广州啊?他们分别是谁?每个人应付的票价一样吗?”通过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大人小孩的票价不一样,应分开算,先求出两位大人的票价,再求出小孩的票价,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得出单程的票价。最后回到问题再次强调要求的是往返的交通费,也就是两个单程的费用,提醒学生别忘了还要乘2。通过这样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学生逐步理清了解题脉络,也学会根据关键词,抓住重点,有效地避免了以往审题不清、漏看漏求的情况,同时大大地降低了多步骤较复杂应用题的解题难度,提升学生的解决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掌握解题方法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中的小数乘法是小学数学的一个教学重点,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尤其是小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具体情景所取得的经验对学生感受小数的意义和小数加减法、整数乘法、整数混合运算、小数乘法及小数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合作探究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的意义》这一课时,笔者结合教材中给学生呈现的几种文具,再配上一些其他道具,把它们全都摆在讲台上,创设了一个真实的购物场景。
笔者请一位同学当售货员,让其他学生根据题目中的要求上来购物,其他同学根据售货员与购买者之间的对话,找出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再让学生反馈说说,购买者想买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学生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了解到的相关信息,分析各種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接着,笔者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式计算。学生列出的算式各有不同:有用连加的;有用小数乘法的。列小数乘法的部分同学列出了算式后不知该如何计算,笔者又结合生活中“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把“0.4元”“1.2元”等小数转化成“4角”“12角”来算。不仅降低了计算难度,还让学生知道了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小数乘法的意义,体验到了算法的多样性。
三、借助实物,掌握实用技巧,提升解题能力
教学中的有些问题,光是凭文字叙述理解题意再去推理分析的话,难度较大。因为这种推理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小学生中的大部分人还缺乏这种能力。因此,适当地借助实物教具把抽象的过程具体化、直观化,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也是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把一个长24厘米,宽14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最多可以剪多少个?”内容时,这个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属于较复杂的应用题,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不得其门而入。于是,笔者先让学生准备一张长24厘米,宽14厘米的纸,然后按照笔者的提示,先把长方形的两条长平均分成几条6厘米长的线段,接着把长方形的宽也平均分成几条6厘米长的线段,接着让学生说说把长和宽分别平均分成6厘米的线段时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意识到平均分线段时对应的边应从同一个方向开始分,端点才会相对应。然后引导学生把对应的端点连起来,把长方形分成一个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再数一数小正方形的个数,最后要求学生完整地述说操作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结合操作过程进行叙述,条理清楚,思路清晰,很快就掌握了解题方法。
像这样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动手操作联系在一起,既锻炼了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了解题能力。
在小学阶段检验一个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他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在课程改革的过程,每一位老师都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数学教学永远不变的要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和方法值得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更深入地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