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019-09-10周爽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8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核心

周爽

一、落实核心素养是当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不谋而合。而综合素养包含的内容和能力是多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阶段性,也有连续性。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但相互之间又有着密切联系。就像《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引导儿童做人。这一理念的实践在不同年段就有不同的要求即教育主题。一年级上期“适应新生活”、一年级下期“养成好习惯”、二年级上期“奠基公共意识”、二年级下期“追求创新生活”。这一个个教育主题则体现着具有阶段新和连续性的教育目标: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责任、有爱——行动、创新。这些教育目标与核心素养的要求高度吻合。

例如:核心素养维度二“自由发展”,包含了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大要素。健康生活的具体内涵则包含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要素。在《道德与法治》现参照使用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中的4个维度16个要点中,有9个要点都与其相匹配。所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核心素养的部分维度的具体化表现。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就是在落实核心素养。

二、“场馆资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要树立 “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拓展课堂,延伸课堂,把课堂与家庭、社会及儿童生活世界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引进校外资源,让多种资源走进课堂,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开放”。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场馆,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活”起来。

例如五年级教材中的《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就很适合应用博物馆场馆教学,“古代历史文化类”的相关展厅中就有很多可应用的素材。教学设计可以用汉字的发展演变为主线,运用博物馆中反应汉字时代特征的文物。追本溯源,让学生了解汉字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等特点,从而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和魅力。其中可以应用很多辽宁博物馆馆藏的珍品,例如:【商甲骨文】有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厅·牛胛骨卜辞拓本、【西周金文】有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厅·大盂鼎拓本、【秦代篆文】有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厅·先秦石鼓文拓本、【汉代隶书】有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厅·孔宙碑拓本册、【楷书】有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厅·楷书东坡游记、【行书】有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厅·行书秋声赋、【草书】有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厅·千字文书法等。

这些博物馆珍贵的藏品,是古今人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真实的物件,探究汉字演变的过程,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知道文物和文化的珍贵,进而启示学生珍视和弘扬我国的文化传统,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三、核心素养与课堂的关系

(一)落实核心素养,要确立精准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时刻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精准确立都要寻找到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联结点、落实点。如在《欢欢喜喜庆国庆》的设计中,我们考虑结合“责任担当——国家认同”这一核心素养的要求,认真研究,梳理与其相应的精准的教学目标:“1、能初步了解国庆节的来历,激发学生的国家意识,爱国情怀。2、知道国旗、国歌、国徽是国家的象征,我们要尊重。3、了解身边的人是怎样建设祖国,怎样过国庆节。”我们从学生社会责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都进行了分析,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与所教学科核心素养共同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学单元具体价值的准确把握。在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引导儿童做人”的核心理念,明确各项活动设计的意图,引导学生走向公共生活,培养公民意识。

(二)落实核心素养,要重视课堂上的合作交流。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更好地将学习建立为一种合作关系,有利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实现核心素养的“社会参与”这个维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合作学习时,我们引导学生明确任务、学会小组分工合作,让每一位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有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开展合作,就要充分给予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从学习中自悟,从实践中体验,更好的引发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例如:在《周末巧安排》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事先让学生对自己和家人或者熟悉的人的周末生活进行调查,在课堂上再让学生分组交流分析拟定出合适的周末安排计划。在学生交流中,我们要善于抓住生成的动态资源对学生的价值观加以引导。真正做到挖掘学生的真思想,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我们坚信,在合作学习后的交流,才能让学生碰撞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和智慧,才有更加精彩的感悟和分享,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三)落实核心素养,要加强引导学生体验探究。

体验是最好的教育。《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理念中谈到:该课程是生活的,不是科学的。在教材中使用生活的语言,关注生活的问题,改变生活的状态。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教材内容呈现出一个很突出的特点——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等待用学生的真实生活去填充。在教材中更多采用了调查研究、讨论辩论、游戏、观察记录等体验学习的方式,很好的体现了“实践创新”这一核心素養的培养。我们的教学较以前更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体验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参与,将自己的生活补充进教材中。用真实的体验来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如《周末巧安排》这一课的教材中,就设计了“我的周末”调查表。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及时填写这个调查表,帮助他们回忆自己的周末生活,并将其补充到教材中,便于跟真实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分析,也为后边的周末计划巧制定奠定基础。学生通过来源于自己真实生活的真实体验探究,进行自我梳理、自我总结,将大家在课堂上的点滴智慧,汇聚成今后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落实核心素养,要善于整合课程资源。

学生核心素养体现的是一种综合素养,强调的是一种跨界能力。而在教学中则体现为跨学科的综合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立足于整合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实现由单向走向综合的目的。一方面我们要善于运用教材提供的范例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實际拓展教学资源,积极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情境,补充教材、更新资料、结合生活、注重运用。例如《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使用该教材时,就应该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地域特点和民俗文化进行秋天的节日的课程资源的整合补充,而不能只是单一的就汉族的文化习俗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我们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实物、图书、专业人士、同事等一切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整合进教学内容中。而在学习方式上,我们不仅限于课堂学习这样的方式。还要整合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班队会等多样的学习方式,让课内外充分结合才能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才能真正落实核心素养。

我们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力戒浮躁、盲目追求效率的急功近利的倾向。从教师自身做起,树立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意识,提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能力,让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在在一堂堂有质量的《道德与法治》课中得到真正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 《21实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林崇德著

(作者单位:浑南区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核心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