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义—语境—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概念解读路径

2019-09-10张学昌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42期
关键词:理论课共同体语境

张学昌

本文聚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概念解读环节,设计“语义—语境—实践”的教学思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力图从一般性内涵、社会性内涵、实践价值等方面,循序渐进地解读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探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具体举措。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概念

1. 

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包含许多概念,教材中阐释它们的篇幅有限,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详细解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从三个层面解读概念:首先,语义解读。基于构词分析和词典释义,阐释概念的一般性内涵。其次,语境解读。语境是语言交往的环境,具有社会性。从概念生成的理论、文化、历史等语境中,追溯概念的生成逻辑,阐释概念的社会性内涵。最后,实践解读。从概念使用的现实环境中,阐释概念的实践价值及其与课程相关内容的关联。如此,从一般到特殊、從理论到实践,形成“字面—语境—实践”的概念解读路径。基于此,本文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为例,进行具体探讨。

2.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复合名词,由“人类”“命运”“共同体”三部分组成。首先,它是“共同体”,即不同实体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形式。共同体的形态有很多,包括血缘共同体、政治共同体、语言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种族、政治制度、语言文化等是有差异的,各国不可能处于同一血缘共同体、政治共同体、语言共同体中,但各国有共同的命运,因而中国提出的是构建命运共同体。其次,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即人类为共同前途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形式。人类即人的总称,既简单又复杂。早上,两个中国人相遇会互问“你好”,两个英国人相遇会互问“hello”。他们表达的几乎是一个意思,但是从字形到发音完全不同。这说明人类是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有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结合体。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出来的,要了解它的深层内涵,就要到中国语境中去探寻。首先,理论语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共同前途最终是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做到“利人”和“利己”的完全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自由人的联合体”核心议题、思维逻辑及实现路径等的继承和对“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时代创新,“自由人的联合体”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智慧。

其次,文化语境。《礼记》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指的是万物共生而不相妨害,日月更替而不相违背。这是一种自然法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和合”文化。人与人相处是如此,国与国共处也是如此。关于国与国的共处,习近平指出,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国与国之间,一起干事时讲“同舟共济”,一起面对挑战时讲“守望相助”,相互交往时讲“以和为贵”,存在分歧时讲“有容乃大”,等等。这些都体现出“和合”文化的理念,“和合”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和而不同”。它出自《论语》,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内在的和谐统一,在大目标一致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最后,历史语境。在古代,中国对外交往蕴含着“合作共赢”的智慧。以古丝绸之路为例,一是和平“走出去”,主要通过商队而非军队,将丝绸、瓷器等中华文明成果带到海外;二是和平“引进来”,主要通过商队而非军队,把葡萄、玻璃器皿等海外的东西带到国内;三是搭建起沿线各国交流的舞台,中亚的良马、红海的玫瑰水等,通过古丝绸之路在沿线各国往来。在古丝绸之路上,各国人的语言、价值观念等虽然不同,但通过合作实现了共赢。在当代,中国对外交往仍坚持“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建设及其成绩就是沿线各国通过合作实现共赢的典范。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都体现出“合作共赢”的实践智慧。一方面,“国家和人类共同的利益”是底线,中国从来不容突破,坚决捍卫世界和平与正义;另一方面,“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红线,中国从来不去突破,从不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其实,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第一,政治上,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人类历史上战乱频发,3500年来发生的战争超过了4万次。生灵涂炭,教训惨痛!面对分歧,应该坚持对话协商,拒绝零和博弈,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诉诸武力。第二,安全上,要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面对日趋不稳定的安全形势,应该坚持共建共享,各国一起应对全球安全挑战。第三,经济上,要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面对世界经济下行的压力和经济逆全球化,应该坚持合作共赢,不搞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第四,文化上,要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面对世界文化领域的竞争与对抗,应该坚持交流互鉴。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不要让欧洲中世纪“十字军东征”的悲剧重演。第五,生态上,要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面对世界环境问题,应该坚持绿色低碳,各国共同努力保卫蓝天、绿水、净土啊!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这样的世界能够建成,是因为世界各国有共同前途——要实现共同利益。“放眼世界,可持续发展是各方的最大利益契合点和最佳合作切入点。”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前途所在。因此,放到这个目标下来看,可以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解为世界各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形式。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至少具备五大优秀元素:一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蕴含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元素;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元素;三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中贯穿的“合作共赢”元素;四是作为各国共同利益、“最大公约数”的“可持续发展”元素;五是新时代中国为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的“大国外交”元素。

5. 

“语义—语境—实践”的教学思路,从理论文本、传统文化、历史文献、现实实践中挖掘教学资源,从构词、理论、文化、历史、实践等方面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构建起对概念的解读路径,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概念的一般意义、生成逻辑、实践价值,增强对概念的系统性认知。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2] 桑建泉,陈锡喜.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关系新论[J].青海社会科学,2017(06)

[3] 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N].人民日报,2018-06-10(01).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7.

[5] 习近平.坚持可持续发展 共创繁荣美好世界[N].人民日报,2019-06-08(02).

猜你喜欢

理论课共同体语境
爱的共同体
语境与语境教学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