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涵养,管理育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19-09-10王晓艳
王晓艳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将思想引领贯穿于各项管理、活动之中,文中以宿迁高等师范学校为例阐述如何结合学校实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开展每日“四必做”活动打造素养提升工程,切实推进高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现“做人、做事、求知”三者统一。
关键词:传统文化;培养习惯;学思并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新使命对时代新人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也就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要思想观点,为新时代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指明了方向。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将思想引领贯穿于各项管理、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接受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校训“进德修业”为育人目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铸魂作用,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开展每日“四必做”活动打造素养提升工程,切实推进高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现“做人、做事、求知”三者统一,打好人生底色。
一、“四必做”活动的背景
(一)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职业院校中,由于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家庭背景、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我们的学生在常规遵守、良好习惯养成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校领导、系主任、班主任付出很多、很辛苦,但是,各种问题依然存在。一边是辛苦,抱怨;一边是无动于衷,我行我素。我们在做学生工作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主动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所思所想,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而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四必做”活动提出的理论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是唤醒,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向,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教育为自我教育,使他律与自律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实施的“四必做”,是建立在主体教育、自觉德育理论基础之上的。
“四必做”活动的本质要求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三)“四必做”活动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
为切实解决高师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宿迁高师校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深入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经过广泛调研,认真分析影响高师学生发展的习惯性因素,在“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及“多学、多思、多做”教育实践基础上,总结提炼了学生每日“四必做”活动要求,把“四必做”活动作为学生良好学习、生活等习惯养成大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性平台,作为全校性重大素质奠基工作、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多次分层召开调研会,切实统一思想认识,严密设计具体活动,进一步规范活动程序,不断优化活动方案。
二、“四必做”活动的具体内容
(一)“四必做”活动时间安排
早理内务:6:20-6:30,起身后10分钟内整理好内务。
晨诵经典:7:40-7:50,诵读经典,阅读中体悟、体悟中提升。
午时静默:14:00-14:10,安静闭目,欣赏音乐、放松身心。
晚作自省:19:00-19:10,用规范字撰写一天的学习生活感悟。
(二)“四必做”活动要求
我校创新实施学生“四必做”活动的目的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早理内务,要求起身后十分钟内迅速完成整理内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晨读经典,利用晨读课中的十分钟时间诵读经典,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午时静默,利用写字课前十分钟聆听中国古典乐曲,从而自然过渡到写字课,学生既陶冶了情操也提高了写字课的质量;晚作自省,每天晚自习用十分钟时间规范书写一日反思,让学生在总结中反省,在反省中提高。
三、“四必做”活动的组织实施
习惯的养成遵循7天、21天、90天规律,是一个渐变式的进程,我们就是要发现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问题,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努力形成实践(早理内务)-认识(晨诵经典)-体验(午时静默)-反思(晚作自省)良性闭环,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统一组织和领导,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校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部门、各系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四必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任务和要求,狠抓工作落实。校领导分别带班督查,学工、教务、团委、各系分工协作,活动在日检查、周总结、月评比和广泛宣传交流中深入开展。
(二)有序分步推进
所有习惯的养成都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的时候需要督促,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就会从活动中受益,然后变成自觉。学校推进“四必做”主题德育活动分三步走:第一步,严格推进,严格执行标准不走样;第二步,持续推进,持续抓、深入抓、反复抓;第三步,创新推进,加强对学生工作的研究,形成工作经验,及时总结提炼。现在高师学生每日“四必做”已经由“让我做”变成“我要做”。下一步,我们将遵循育人规律,不断完善工作方法,逐步从善管形成自管。
(三)突出考核评比
“四必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先进单位评比的重要条件之一。“四必做”各级检查必须填写相关表格,签字后交牵头部门,牵头部门负责每月一次对各系、班级该项工作开展情况考核排名,汇总值周、值班检查人员工作情況,统一送学工处。所有考核结果,作为每月、每学期班主任、班级、系部考核依据;学工处按学期对“四必做”工作进行总结,评选出优秀系部、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学生,并给予表彰奖励。
(四)持续总结提升
在“四必做”活动开展过程中,各班级、系部、部门及时做好工作总结、经验提炼,领导小组定期对好经验、好做法进行评估,做好总结提升,积极探索新时代德育工作路径,突出知识学习与行为养成相统一,培养学生自律、自信、自立、自觉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四、“四必做”活动成效
(一)纪律观念加强了
“起床不再困难”“班级常规管理步入正轨,纪律观念、学风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改善”。“四必做”已然演化为师生每日作息的重要节点,成为了师生们的行动自觉。整洁的内务、饱满的状态、内发的自信成就了校园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二)精神风貌改观了
“最近,我班学生的寝室更干净整洁了,早自习的读书声更响亮了,写的字更工整了,精神气也更足了。”班主任乔莉如是说。
(三)良好习惯形成了
班主任冯宇婷表示:“‘四必做’主题德育活动开展以来,全班学生的规矩意识增强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即便是放假在家都不忘写读书笔记。”
(四)自身修养提升了
在各系部组织的“经典诵读比赛”中,学生们通过诵经典、唱经典、演经典,多角度演绎了中华经典国学,从心底感悟了中华千古美文的神韵,感受到“美的享受,德的熏陶,智的启迪”。
(五)自我认识提高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每日自省的重要性。自省就是要不断思考、不断检视、不断完善,成就最好的自己。
“四必做”活动在开展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把每日自省当做自己的必修课,直面自身的优缺点,进步必然随之而来。学校还通过经典知识竞赛等活动,持续强化学生学习思考意识,切实做到外塑于形,内化于心,进一步巩固活动成果,促进学生内外兼修,止于至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树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永远在路上。我校将继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探索思想教育新载体,有效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使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更上一层楼,迸发更多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