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研究
2019-09-10李忠义
李忠义
【摘 要】对小学生而言,形成良好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思想,加深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培养创新思维、加强数学逻辑思维可以帮助小学生提升个人能力,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本文首先分析创新思维能力的内涵以及特征,然后分析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8-0196-01
1 创新思维能力的内涵
创新思维能力指的是为了达到自己所追求的创新目标,创造者重新排列、组合以及调整大脑中凝聚着的科学思路,包括贮存的各种知识单元以及大脑里各种感性知识,从而创造出全新的观念以及思想[1]。此外,还有部分观点认为,创新思维能力指的是一些独特、新颖而具有较大社会价值的能力,与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息息相关,带有十分明显的独特性以及主动性。
2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模式机械僵化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上课注意力往往无法有效集中,小动作也比较多,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上课效率相对较低[2]。然而,大部分数学教师都没有意识到,自己长时期的灌输式教学,使数学教学的方式以及模式僵化。长此以往,小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厌倦情绪,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受到了限制。
2.2 教学观念停滞不前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新课改初期,陈旧甚至落后。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以及机会去提升自己的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此外,不少小学数学教师过度重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教学观念还只停留在拼成绩上面。长此以往,影响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
2.3 教学方法简单
在许多数学教师看来,熟能生巧是提升小学生数学成绩的一个法宝。因此,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大搞题海战术,让学生长时间地做题目。这种简单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小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会受到很大影响。
3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对策
3.1 创新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首先,师生之间可以进行一些共同活动以及平等的交流,建立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与小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保持着平等、亲切的语气,学生就会积极地与教师一起发现和探索问题。
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保护小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在评价小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评价小学生的探索创新水平以及自身发展水平,关注小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学习态度,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
3.2 创新课堂教学观念
大部分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受到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培養高素质创新人才以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被约束。实际上每一个人生来就具有创造性,有人正处于开发的阶段,有的人处于创造性阶段。在学习活动中,小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指的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而形成一些全新的成果、方法及设想。教师必须将数学课堂教学视为一个良好的自主探索和学习交流的途径,构建一个富有弹性的、灵活的制度,帮助学生开发创新
思维。
3.3 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首先,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或是更加直观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小学生勤于思考、积极动脑。教师可以激发小学生动脑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创设一切条件,鼓励学生多动手,多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实现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提升。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课堂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鼓励小学生畅所欲言、勤于动口。教师还应该鼓励小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并且要善于观察,养成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教授给小学生观察的技巧以及方法,从而培养其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析[J].才智,2017(25).
[2]丛晓玲.浅析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
识[J].才智,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