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解析
2019-09-10万荣华
万荣华
【摘 要】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化学课堂中开展有效性的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相关的策略,旨在提升化学教学质量,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8-0194-01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当今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化学教师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将课本上枯燥的知识立体化,以更加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化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1 在实验中多提问,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实验的过程中,化学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提问,帮助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实现实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般来说,教师是实验的主导者,一边做实验,一边给学生讲解,学生则是在一旁静静地观看。这时候,学生就很容易走神,也很少主动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间歇性的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时刻紧跟实验步骤,不断思考,避免走神的情况。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这个实验时,教师先将氧化铜放入玻璃管中,通CO,然后进行加热。等反应结束之后,停止加热,通入CO,一直等试管得到冷却。这一过程之中,教师就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如说:“为什么要先通入CO?”“为什么之后还要继续通入CO,一直等到玻璃管冷却呢?”学生就会思考这些问题,逐渐和其他同学开始讨论,在交流了一番经验之后,回答道:先通入CO是为了预防玻璃管内的空气没有排放干净,一旦排放不干净,加热时就会产生爆炸;而之后还要继续通入CO,一直到玻璃管冷却,则是为了预防已经生成的铜被再次氧化,变成了氧化铜。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勇于思考,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带领学生深入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2 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提升化学实验的趣味性
初中生正是性格活泼,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的年纪,在课堂中开展化学实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将化学实验变得有趣,則会让学生更加喜欢化学实验,全神贯注的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顺利掌握重难点知识。如在学习酚酞溶液遇到浓氨水会有什么变化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展开实验。一开始,教师先给学生卖个关子,不说明意图,直接拿一张白纸,扔进一个装着“清水”的盆里,让学生看看会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白纸就变成了红色,学生十分惊讶,这一盆清水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竟然有染色的功能?这个时候,学生的求知欲已经被激发了出来,纷纷好奇,想要了解这个实验的原理。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说明,其实刚才的白纸,并不仅仅是一张单纯的白纸,它之前已经在酚酞溶液里面浸泡过了,大家看到的是已经晾干了的白纸。而那一盆“清水”,也不是清水,而是浓氨水。这个小实验,给予学生充分的视觉冲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到化学实验的趣味性,从而深刻的记住这一知识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 从生活细节入手,提升学生的实验兴趣
一些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化学,是因为他们觉得化学是一门“高高在上”的学科,和实际生活没有关系的,于是就对化学多了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认为化学很难。其实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目,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进行实验,这样能够有效的拉近化学生活之间的距离,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接受化学。如在学习pH值这一课时的内容时,就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香皂、洗发水、苹果、杨梅等来测试pH值,还可以和学生展开互动,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实验结果。等实验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pH试纸去检测家中的水果,并按照低酸、中酸、高酸进行分类。这种实验方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化学知识。
化学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断地创新实验内容,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基础上,让实验变得更加轻松有趣。在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提问,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