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家乡民俗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2019-09-10陈彩霞

锦绣·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语文课堂

陈彩霞

摘 要:中国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很多民俗文化都闪耀着熠熠光辉,这些民俗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潮汕民俗文化更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随着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民俗文化这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作为一名潮汕山区语文教师,我认为让家乡传统节日走进校园,走入语文课堂,在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实现学生与语言文化的互动联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的功效都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民俗文化;传统节日;语文课堂

在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许多课文涉及到民俗文化,但很多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基本停留在“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上,未能体会到传统节日更深层次的意味。把民俗文化融进语文课堂,加深他们对家乡传统节日的理解,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提倡珍惜传统文化,逐步加深他们对潮州本土文化的理解,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下面浅谈我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材中的民俗文化

我国一直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节日文化资源,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外,二十四节气也是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除夕团圆吃年夜饭,清明节的禁火寒食,端午的龙舟粽子,重阳赏菊……民俗文化作为人的“生活文化”,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很多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基本停留在表层,认为过什么节吃什么食物,未能体会到传统节日更深层次的意味。在语文教材中,古代四大名著以及巴金、茅盾、鲁迅等著名作家的小说、散文,都记录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语文课本中《阿长与山海经》《社戏》《端午的鸭蛋》《春酒》《过故人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游山西村》等涉及的传统节日较多,有重阳、中秋、社日、端午、春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文,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文祠地处山区,这里的人们生活俭朴,性情淳朴,对家乡的节日更有高度的热情,每逢节日更会亲手制作食物敬奉神明,祭拜祖先。比如教学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适逢端午,家家户户吃粽子。我从这一点导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并且动手制作粽子。上课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引出汪曾祺在文中谈到的江蘇高邮地区的端午习俗。在体会了作者借端午习俗抒发浓浓思乡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乡文祠的端午习俗。由此引发学生探究家乡端午习俗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端午节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还了解到只有文祠一带才有的“栀粽”,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在上琦君的《春酒》之前,我先了解“喝春酒”是从古至尽一直流传的为了使春节更欢庆的一种民俗,再搜集有关于“酒”的诗词:《对菊》、《问刘十九》、《声声慢》、《苏慕遮》……上课时,再把文祠本土的一些春节的习俗引入到课堂中,如春节时文祠家家户户都会腌制腊肉,也会自己酿制“年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积极性和参与性极大调动起来,上了一节快乐、有趣、难以忘怀的语文课。

二、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综合性学习活动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种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学生进一步领略传统节日文化魅力、开展文化实践的重要载体。当前,许多学生对传统节日比较淡漠,喜欢过“洋节日”,这是由于“洋节日”相对新颖,娱乐味比较浓,迎合了青少年爱新鲜、好动的特点。我以文祠传统节日为契机,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例如在清明节到来时,结合文祠人们过清明的习俗,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有关清明传统节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清明节到来之际,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清明节的文学、音乐、绘画作品,各地的清明风俗等,并在班里汇报各小组的活动成果。此外,还让学生结合自家过清明的风俗,谈谈自己的体会。

端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端午节,为了让学生们留住童年里的端午味,喜迎端午节,我策划了有关端午传统节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回顾端午渊源,熟悉端午习俗,重温爱国历史。活动中我借助生动形象的课件向学生介绍了“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习俗和端午节的有关民俗活动,特别是家乡文祠人民如何过端午,通过活动,学生知道了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知道了“悬白艾、挂菖蒲、佩香囊、戴荷包、包粽子、吃五黄”等端午传统习俗;了解了赛龙舟、撞鸡蛋、饮抹雄黄酒等民俗活动;知道插艾草,洗花浴,煮栀粽的家乡风俗。随后,我还让学生事先准备材料,编织蛋袋,制作文祠特色的“栀粽”。大家感兴趣极了,无论是蛋袋还是粽子,看似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整个活动中,学生感知端午、走进端午、品味端午,体会着传统节日的快乐与童趣。

三、广泛挖掘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资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德国伽达默尔说:“语言与文化具有一种镜象关系,即语言如同镜子一样,总是可以反映出一种文化的各种特点,其中包括一个民族在数千年文明史上的各种追求与追求的结果。”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更多地呈现“民俗”,呈现群体社会心理,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特定时期的社会状况,规范制约人们思想和行为博大的文化现象入手,去发掘潜藏在方块字背后的审美和诗意价值,让民俗文化更好地融进语文课堂,无疑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①。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广泛搜集以传统节日为题材的名篇佳作、优秀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在课后阅读训练中增加有关家乡传统节日的内容,多设计与节日内涵有关的练习题。比如教完《端午的鸭蛋》《春酒》后,要求学生收集、诵读有关端午,春节的诗文,设计与节日的精神内涵相适应的题目。除了挖掘阅读资源,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节日文化外,我还把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写作教学的资源,在节日到来之际,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搜集作文素材,将自己对这些传统节日文化的感悟真切地表达出来。在学生的课外写作训练中,我设计了《清明情怀》《粽子飘香》《家乡冬节》《闹元宵》一系列题目,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将家乡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渗透其中,有效地点燃了学生对家乡传统节日文化的创作热情,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阵地,多让学生感受民俗活动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加深他们对家乡传统节日的了解,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才能逐步加深他们对潮州本土文化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杜天明.民俗文化在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功能。教育艺术.2015,(4)

[2]人教课标版/论文集粹/教学论文.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语文课堂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传统节日礼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